灰霾期间大气细颗粒物(PM2.5)质量浓度升高、化学成分改变,但其变化机理以及由此引起的毒性效应目前尚不明了。本课题选择山西省太原市为采样地点,运用改进的MAY颗粒分级采样器及PM2.5大流量大气采样器分别采集春、秋、冬季灰霾初起、发展、鼎盛、消失四个阶段大气气溶胶样品,以定量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并结合碳分析仪、离子色谱仪和原子吸收仪测量大气PM2.5样品形貌与化学组分,以不同浓度颗粒物悬液给大鼠肺泡巨噬细胞(AM)染毒,检测AM氧化损伤、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线粒体融合/分裂状态及融合蛋白(OPA1、Mfn1、Mfn2)与分裂蛋白(Drp1、Fis1)的表达变化,旨在揭示我国北方煤烟型污染城市灰霾天气发生过程大气PM2.5化学成分转化规律及其毒性效应。该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灰霾的发生发展过程及灰霾粒子的毒理机制,对于阐明灰霾天气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城市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造成较大威胁,尤其增加了呼吸系统疾病的患病风险。本课题以太原市冬季灰霾初起、进展、鼎盛、衰退、消失5个阶段采集的大气细颗粒物(PM2.5)为实验材料,通过离子色谱法、原子吸收法、碳分析仪测定其水溶性无机离子、重金属、有机碳(OC)、元素碳(EC)含量,通过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法测定单颗粒形貌与元素分布。同时,用不同浓度PM2.5悬液给Wistar大鼠进行气管滴注并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AM)进行染毒,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AM线粒体融合/分裂状态、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肺组织和AM线粒体融合(OPA1、Mfn1、Mfn2)与分裂蛋白(Drp1、Fis1)的表达状况,并测量细胞氧化损伤、胞内Ca2+浓度变化和凋亡情况,发现:(1)灰霾期间大气PM2.5浓度增加,二次气溶胶大量产生,Hg、Pb、As、OC、SO42-、NO3-、NH4+、K+、Cl-浓度随灰霾进展程度发生改变,而Zn、Ca2+、Mg2+浓度在灰霾各个时期变化较小。(2)随着PM2.5染毒浓度增大,AM存活率下降、氧化损伤程度及Ca2+浓度升高,凋亡率增加;在相同染毒浓度下,灰霾各阶段采集的的PM2.5对AM各指标的影响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PM2.5染毒可使Mfn1、Mfn2和OPA1的mRNA表达水平上升、Drp1和Fis1的mRNA表达水平下降,使AM线粒体体积增大,巨型线粒体增多。(4)肺组织线粒体OPA1和Mfn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呈现PM2.5染毒浓度较低时增加、染毒浓度较高时降低的变化规律,而Drp1和Fis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随染毒浓度增加而升高,灰霾和非灰霾PM2.5染毒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上结果说明太原市灰霾发生过程中燃煤和生物质燃烧对大气PM2.5的组成影响较大,灰霾天气促进了PM2.5化学成分的转化和新粒子的生成。在灰霾期间,高浓度PM2.5可使AM产生氧化应激,引起细胞脂质过氧化和凋亡发生,降低线粒体融合/分裂频率,产生巨线粒体,而在肺组织中则是通过下调线粒体融合基因、上调分裂基因的表达导致线粒体融合/分裂出现异常。本课题详细分析了灰霾不同阶段PM2.5成分及其对AM和肺组织的毒性作用,可为深入研究城市大气PM2.5对呼吸系统的毒理机制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火灾情况下客流疏散能力评价
线粒体自噬的调控分子在不同病生理 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基于公司行业结构的哈尔滨跨区域联系网络分析
北京市大兴区夏季大气中醛酮类化合物的污染水平、来源及影响
步行设施内疏散行人拥挤踩踏仿真研究
基于颗粒物挥发特性对成都市灰霾过程大气PM2.5混合状态的研究
应用有机示踪物研究四川盆地灰霾天气下大气PM2.5的污染特征和灰霾的形成机制
大气细颗粒物中含氮有机物的组成、来源及其与灰霾的关系
贵州典型酸雨区城市大气细颗粒物理化特征与生物毒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