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型氧化偶联反应合成氮杂环化合物的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21573057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66.00
负责人:刘建明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批准年份:2015
结题年份:2019
起止时间:2016-01-01 - 2019-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苏莉,孙东,姚美焕,张欣,董巧,宋伟伟,刘任,刘娜,孙阳阳
关键词:
非贵金属催化自由基氮杂环化合物亲核试剂氧化偶联
结项摘要

Oxidative coupling by non-noble metal catalyzed has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 due to its great importance in modern catalytic chemistry and green organic synthesis. New bond formations between two nucleophiles by oxidative coupling are investigated. Owing to the function of the pyrrole, indolizines, quinoxaline and oxazole, here we report a new type of oxidative coupling reaction between two nucleophiles to construct the new N-heterocyclic molecular. To verify the intermediates were involved in the oxidative coupling,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with in situ IR spectroscopy, NMR, EPR, X-ray and Raman. We will investig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radicals and two nucleophiles, and the regioselectivity of the N-heterocyclic compounds. Then we illustrate the different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non-noble metal and nucleophile in the process of dynamics. To design an efficient, cheap and new green catalytic system, we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building drug intermediates, which promotes oxidative coupling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green organic synthesis process.

非贵金属催化的氧化偶联反应作为一类简单、高效的绿色合成方法,引起了化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项目拟研究连接两个亲核试剂的自由基偶联反应成键新模式,利用氮杂环化合物官能团的特定化学性质,以发展自由基氧化偶联反应和合成新方法作为工作目标,旨在建立一种通用性强、步骤简洁的合成多官能化的吡咯、中氮茚、咪唑并吡啶、恶唑环类化合物的新路线。在此基础上运用在线红外、顺磁、核磁、单晶衍射仪和拉曼等手段深入分析反应底物与不同非贵金属催化剂前体相互作用的活性物种,阐明非贵金属参与该模型反应预活化过程的差异以及动力学差异的决速步骤,并且集中探讨碳正离子、自由基与亲核试剂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和规律。系统研究含氮化合物上不同官能团对非贵金属催化氧化偶联反应的化学区域选择性的调控规律,为设计高效、廉价、绿色催化新体系和构建药物中间体提供科学依据,并推进氧化偶联反应在绿色合成化学中的应用进程。

项目摘要

(1) 利用金属Pd活化双烯氯与水杨醛发生交叉环化反应生成黄酮类化合物,Pd(OAc)2/S=PPh3在反应过程中起到活化烯烃的作用从而加速反应进行。研究发现该体系具有良好的底物适应性。(2) 基于二苯氧膦易被氧化形成磷中心自由基的特性,使用相对价廉而高效的醋酸银催化官能化烯烃磷化反应合成含氮稠环化合物。在该工作中,设计并合成不同取代基的吲哚类化合物,进而基于这些底物的固有性质,在温和反应条件下,进行分子内环化得到含氮稠环化合物。该AgOAc/O2反应体系高效简单,不需要额外的配体,为合成多种类型的杂环化合物提供新的路径。(3) 我们以二氧化碳作为促进剂,利用芳香取代的丁二炔与 DBU 和其他几种脒交叉环化共同构建多取代吡啶化合物,开创了一种新型、原子经济性的多取代吡啶合成路线。经过大量实验,我们已经证实二氧化碳在 C=N 断键过程中起决定作用,CO2 可以活化 DBU 等脒类化合物,在碱的作用下促使原料脒 C=N 断键。同时,同位素标记实验表明:合成的取代吡啶中羰基中的氧来源于水。(4) 无金属条件下,水杨醛与吲哚衍生物通过氧化环化反应实现了黄酮并吲哚的合成。具有各类供电子基团和吸电子基团的水杨醛和不同官能团吲哚衍生物均可以作为合适的底物实现黄酮并吲哚的合成。 (5) 在强碱NaOtBu的存在下多官能化吲哚为反应底物与单质硫发生氧化环化生成复杂噻吩类化合物的反应。在此反应中,我们利用羰基的α位有一定的亲核性,以硫为亲电试剂来促进该类化合物的环化。该方法以良好至优秀的产率提供相应的硫杂环,表现出广泛的底物适用范围和良好的官能团兼容性。同位素效应实验表明:C-H键的断裂都不是该反应的决速步骤。(6)我们设计并实现了水杨醛与2-溴吲哚在Pd2dba3/Xantphos催化作用下发生串联反应,并简单、高效制备了黄酮并吲哚化合物。此外,在优化条件下,底物具有较好的官能团适应性,并实现了目标产物克级规模的合成。(7) 采用氯乙酸乙酯与吡啶、异喹啉相互作用生成1,3-偶极子,随后与查尔酮等不饱和化合物在氧气的作用下一锅法生成多官能化的吲哚啉酮类化合物。该反应在优化条件下顺利实现了克级实验制备。通过KIE实验,表明C-H键的断裂不是该反应的决速步。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DOI:10.7498/aps.67.20171903
发表时间:2018
2

氟化铵对CoMoS /ZrO_2催化4-甲基酚加氢脱氧性能的影响

氟化铵对CoMoS /ZrO_2催化4-甲基酚加氢脱氧性能的影响

DOI: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2.10.026
发表时间:2022
3

低轨卫星通信信道分配策略

低轨卫星通信信道分配策略

DOI:10.12068/j.issn.1005-3026.2019.06.009
发表时间:2019
4

内点最大化与冗余点控制的小型无人机遥感图像配准

内点最大化与冗余点控制的小型无人机遥感图像配准

DOI:10.11834/jrs.20209060
发表时间:2020
5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DOI:10.5846/stxb201912262800
发表时间:2020

刘建明的其他基金

批准号:40372054
批准年份:2003
资助金额:31.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49873022
批准年份:1998
资助金额:14.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61662034
批准年份:2016
资助金额:40.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60762002
批准年份:2007
资助金额:17.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21103044
批准年份:2011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10001002
批准年份:2000
资助金额:7.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61262074
批准年份:2012
资助金额:50.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基于无机硫源的偶联-串联反应合成硫杂环化合物研究

批准号:21572051
批准年份:2015
负责人:梁云
学科分类:B0105
资助金额:65.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非贵金属催化含氮杂环化合物的交叉偶联反应的理论研究

批准号:21603279
批准年份:2016
负责人:徐慧影
学科分类:B0301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基于铜催化碳-碳偶联的串联反应合成杂环及非杂环化合物研究

批准号:21202064
批准年份:2012
负责人:刘云云
学科分类:B0108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

羰化串联反应合成含氮杂环化合物的研究

批准号:21103044
批准年份:2011
负责人:刘建明
学科分类:B0202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