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客"感知进行民族地区旅游影响机理与时空分异研究,是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焦点。本研究选择桂、黔两省区不同类型民族旅游地为研究对象,以旅游地最重要的两大群体"主客"的感知为切入点,运用TOPSIS等方法构建旅游影响评价体系,在实地调研基础上引入GA遗传算法、AHM属性层次模型对"主客"感知下的旅游影响进行动态测评;运用SEM结构方程模型与FCM模糊认知图模型,探讨"主客"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态度、行为之间的驱动机理;从时空维度出发结合ArcGIS 、MATLAB技术及数理分析方法进行民族旅游地旅游影响跨地区共时比较研究和不同时段、不同发展阶段历时归纳研究,揭示旅游影响时空分异及其对旅游地演进的作用机理,构建西南民族地区旅游影响的预测与调控系统,提出规避旅游负面影响、增强正面响应的技术措施,为实现西南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促进行为地理学和旅游地理学发展提供典型例证。
利益主体的感知是评价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标准之一。当地居民与旅游者是最重要的两大群体,“主客”旅游影响感知(TIRP & TITP)的研究对于旅游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西南地区典型少数民族旅游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问卷发放、深入访谈、GIS等收集数据,运用数理统计、结构方程、旅游学、地理学、心理学等知识与方法进行4个方面问题的探讨:.一是少数民族地区TIRP & TITP理论模型与驱动机制研究。通过构建TIRP & TITP理论模型,系统分析TIHP & TITP形成与驱动机理,包括:① 游客对旅游的环境、文化、经济正面影响感知对其满意度及相应有益行为均存在高度正向驱动性(γ满意度-环境=0.48,γ满意度-文化=0.53,γ满意度-经济=0.42,γ行为-环境=0.98,γ行为-文化=0.97,γ行为-经济=0.81)。游客满意度只与游客经济消费行为有正相关关系,与环境及社会文化保护行为无直接关联。② 居民对旅游环境、社会文化、经济、制度正面影响感知与其满意度及支持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向相关关系,驱动明显(γ满意度&行为-环境=0.32,γ满意度&行为-文化=0.25,γ满意度&行为-经济=0.44,γ满意度&行为-制度=0.33) ;居民对社会文化负面影响感知与其满意度及支持行为之间存在显著反向相关关系。.二是进行TIRP & TITP差异分析及其成因研究,运用相关分析法对感知数据进行剖析,并从人口统计学特征、旅游地生命周期、开发模式、空间地理位置、时间纵轴等5个方面进行“主客”感知差异分析及其成因研究,并作调控探讨。.三是构建“主客”对于旅游开发的环境、经济、社会文化、制度影响感知及态度与行为评价指标体系,使得少数民族地区TIRP & TITP评价成为评价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四是进行TIRP & TITP交互研究。发现“主客”均肯定旅游的正面环境影响且感知程度较为一致;“主客”对负面环境影响感知呈现两极分化;“主客”对负面社会文化影响感知差异显著等,研究弥补了少数民族旅游地“主客”旅游影响感知交互研究的不足。.研究成果与结论对于西南少数民族旅游地TIRP & TITP的驱动机制、差异及其成因机制的揭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为TIRP & TITP观测和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分形L系统的水稻根系建模方法研究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基于 Kronecker 压缩感知的宽带 MIMO 雷达高分辨三维成像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贫困地区旅游开发的居民满意度驱动机制及空间分异研究――以桂、滇两省区为例
地方精神意象感知模式及时空分异特征研究:以城市旅游地为例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低碳化转型的系统模式与绩效评价研究--以湘黔桂“侗文化”旅游圈为例
旅游对贫困人口扶贫效应的时空分异及成因机制研究--以桂、川、滇集中连片特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