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照200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奥斯特罗姆创立的布卢明顿学派制度分析方法,应用研究沙漠化治理的产品-制度PIA分析框架(奥斯特罗姆、杨立华等构建),基于自然-制度混成沙化理念,对北方16典型县区进行调查、访谈和观察研究,并通过过程追踪、真实生命故事和统计分析等方法系统收集并整理沙漠化进程相关的其他北方20区县案例、历史记录、文献资料和统计数据,研究沙漠化治理中科技因素的特征、类型、层次及作用路径和机理,系统评价1949到2009年60年间科技对沙漠化治理的作用机制,构建沙漠化治理的"科技驱动型制度变迁"模型。并与以色列的Negev、美国的"沙碗"和澳大利亚的Gascoyne Basin等比较,探讨模型可扩展性。同时,从发展中国家和中国传统文化独特视角,完善和发展诺斯、奥斯特罗姆、拉坦和杨立华等探讨的"知识-制度变迁"理论,验证和扩展杨立华(2009)提出的解决集体行动困境的学者参与性治理模型。
本项目以对北方12个典型区县的社会调查(逾5500份)、深度访谈(共118人)、观察(共52点次)为主的实地研究为核心,同时结合文献荟萃分析、过程追踪、真实生命故事和统计分析等方法,系统收集整理了与科技型荒漠化治理进程相关的我国北方和世界其它地域的约60余个系统案例,并整合前期研究积累的大量实证研究数据和资料(2005-2009年),深入探讨了科学技术对荒漠化治理中的制度变迁的影响程度、途径、类型、制度设计原则、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等。项目研究成果中已发表的表明资助的学术期刊论文共25篇。其中包括SSCI及SCI文章5篇,CSSCI论文13篇,核心及CSSCIE等论文4篇,其他英文论文3篇(以上全部表明为项目基金支持,共25篇)。另有3篇表明基金资助的英文SCI 和SSCI论文在修改发表过程中。项目产生的会议报告16篇(9篇英文);同时,在项目支持下,指导学术型学生毕业论文24篇。项目的主要学术贡献和创新是:①弄清了科技影响制度变迁的总体影响程度、主要制度领域或途径、应用和效果的不同、主要科技类型、主要影响因素和改进途径。②确定了科技治理的重要知识类型和重要群体类别,并探讨了问题和措施。③发现了“知识或科学驱动性制度变迁”模型,弄清了变迁类型,弄清了成功制度变迁的制度设计原则。④提出了“知识驱动型社会模型”,并探讨了五个核心构成要素。⑤发现了科技使用的范围和效果之间的三次方关系、影响因素,并提出分析框架。⑥发现了地方知识对科学对制度变迁作用的影响关系、途径。⑦探讨了基层科研组织在多元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发现了“了解”和“评价”之间的倒U型关系模型。⑧研究了专家学者在环境类社区冲突解决中的作用,并发现了其角色和机制。⑨发现了强政府社会下协作或协同治理的主要类型和制度设计原则。⑩在科技治理等研究的基础上,从多方面构建和探讨了知识困境模型、知识和科技驱动型多元协作性治理、科学驱动性治理模型等,并探讨了与研究相关的制度变迁方式、动态和不完整产权经济学等问题。并建立了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关系,积极参与政策建议和相关项目。组织和参与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24次,举办论坛讲座17次,并每周一举办“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参与的博士生10名,硕士生31名(其中留学博士生2名,硕士生1名),青年学者10人。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纵肋-面板疲劳开裂的CFRP加固研究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基于SSVEP 直接脑控机器人方向和速度研究
小跨高比钢板- 混凝土组合连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社会-生态系统框架下的农民用水协会治理效率研究:集体行动、治理结构与制度功能
制度因素对沙漠化影响的定量分析
利益博弈与模式创新—村落遗产地旅游制度变迁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技术进步、制度变迁与创业机会:基于欠发达地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