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乡统筹视角进行基于城乡协调、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矿区工业废弃地再利用区域规划决策机制及规划方法研究。以系统动力学、3S技术为工具,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位于淮海经济区中心的徐州、淮北、永城、枣庄四个矿区为研究对象,构建针对工业废弃地全方位、多层次的数据采集、管理和监测系统,总结矿区工业废弃地的形成机理和时空发展规律;研究国外矿业城镇以城乡区域规划为手段的工业废弃地再利用模式、实施策略、技术手段等,确定其在我国矿区的参考价值和使用度;建立矿区工业废弃地的资源价值评估机制和适宜性再利用综合评价体系,确定在城乡统筹规划体系下不同类型工业废弃地再利用的类型和模式;分析工业废弃地再利用的动力因素和制约因素,探讨其再利用的运作机制和保障机制;研究矿区工业废弃地再利用的区域协调规划决策机制和规划的编制方法与技术标准,探索建立城乡统筹发展下的矿业城镇工业废弃地再利用的规划理论体系。
由于受矿产资源禀赋和开采的影响,与其他区域相比煤炭资源型城镇有很强的发展周期和区域特征。位于矿业城镇及周边乡村地区量大、面广、分布零散、权属复杂、污染严重的采矿迹地(指位于矿业城镇内及周边乡村地区的因采矿而形成的塌陷地以及因闭矿而闲置的工业广场及其附属场地、废料堆积地、废弃交通用地等),成为矿业城镇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而且由于缺乏对这些采矿迹地的适时更新的地理信息和城乡空间演化的监控、反馈、资源价值的科学评估和再利用规划理论的科学指导,导致这些采矿迹地成为矿业城镇发展过程中的包袱和负担。.本项目研究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出发,以整合再利用城乡中的采矿迹地资源,实现矿、城、乡协同发展为最终目的,以位于淮海经济区地理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徐州(苏)、淮北(皖)、永城(豫)、枣庄(鲁)矿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各类采矿迹地的数量、分布、特征、形态,建立了基于城乡规划信息系统的采矿迹地的数据采集、管理和监测系统,探索了采矿迹地的形成机理和时空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重点围绕采矿迹地再利用的驱动机制、利用模式、适宜性评价和规划机制四个方面展开。.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包括:①通过对采矿迹地再利用动力进行综合评价发现政策管理的滞后与缺失、资金缺失、体制缺陷是主要阻力因素,利益诉求和政策法规是主要的动力因素。对此研究建立了响应的政策引导机制、利益均衡机制、产业多元化机制、创新驱动机制和监管协调机制。②根据国外采矿迹地再利用的规划管理经验梳理总结了城市型、城郊型和乡镇型三类统筹城乡发展的采矿迹地再利用模式。③基于GIS建立采矿迹地再利用数据库和适宜采矿基地特点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体系。④总结当前采矿迹地再利用规划的特点和不足,引入沟通式规划方法,构建矿区转型中沟通式规划的程序和模式。.研究通过规划的创新实现将快速城镇化背景下资源型城市中广泛存在的采矿迹地转化为对城市经济社会转型、生态环境修复具有重要作用的后备资源,对推动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城乡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项目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发表学术论文15篇,出版专著《城乡统筹视角下的采矿迹地再利用研究》一部;项目研究共培养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14人;举办国际会议3次,课题组成员参加学术会议50人次,出国交流2次,邀请境外专家来华3次。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一种改进的多目标正余弦优化算法
工业萝卜泡菜发酵过程中理化特性及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基于公司行业结构的哈尔滨跨区域联系网络分析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流视角的生态补偿区域划分与标准核算--以石羊河流域为例
东部平原矿区复垦对土壤微生物固碳潜力的影响
社会变迁视角下的东北地区城乡统筹发展模式研究
城乡统筹发展视角下的就业扩大机理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城乡金融统筹发展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儿童基本医疗保障的城乡统筹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