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课题组完成自然科学基金"踩跷法力学参数及生物力学效应机制研究",课题以"趾压踩跷法"与"腰椎间盘突出症(LDP)"患者为研究载体,建立腰椎L2-L5三维有限元模型为工具,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研究踩跷力学参数与其生物力学效应的量效关系,以此优化踩跷力学参数,规范踩跷。研究确立了踩跷的优效用力范围及最佳用力方向。同时发现,踩跷主要生物力学效应之一是改变腰椎曲度,而腰椎曲度改变带来腰椎及腰椎关节的一系列变化可能是踩跷治疗LDP的重要机制之一。故课题组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拓展原有三维有限元模型至T12-S1并加入韧带、肌肉等软组织参数,以此作为研究工具。探讨踩跷时间参数(用力频率、单次治疗时长)与腰椎曲度改变的量效关系,优化踩跷时间参数,进一步规范踩跷手法,继续探索踩跷作用机制及生物学效应,为深入研究踩跷治疗LDP原理奠定基础。
手法的规范化研究一直是推拿研究的热点、难点,手法规范化研究应结合生物力学、运动学、影像学、康复医学等多学科优势,开展学科交叉性研究,是目前手法研究的发展方向。推拿手法的规范化研究不是单纯的统一标准,还应该归纳总结名老专家的手法特色进行规范化研究,继承其技术特点和动作要领对名中医经验传承和提高推拿临床疗效意义重大。本课题研究立足继承罗才贵教授踩跷法技术,应用压力测试系统,运动分析系统,表面肌电分析技术,三维有限元分析技术等多学科开展全方位的信息采集及整理分析。通过计算机模拟建立/正常人/患者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推拿常用手法踩跷法作用于优势病种 LDP 的时效性进行研究,结合踩跷动态参数变化情况,探讨踩跷的时效参数与其腰部靶点结构的时效关系,以此对踩跷法的力学参数研究进行补充,填写手法研究时效性的空白。研究获得以下成果:(1)研究获得罗才贵教授踩跷法技术特点:定点作用、踩跷力量大、深透性强、频率均匀,最终能达到手法要求中有力、柔和、深透的效果。(2)构建的正常人/患者L1~S1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反映了该节段腰椎的解剖形态及生物力学特性,具有有效性,能够应用于不同踩跷时效参数的研究。(3)得出最佳的踩跷频率(1.25S)、最佳踩跷时长为30S。本研究旨在通过多学科交叉应用研究,全方面诠释罗才贵教授踩跷的特点,并为其他手法的量化、优化、规范化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粗颗粒土的静止土压力系数非线性分析与计算方法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纵肋-面板疲劳开裂的CFRP加固研究
特斯拉涡轮机运行性能研究综述
小跨高比钢板- 混凝土组合连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踩跷法力学参数及生物力学效应机制研究
基于TRPV4-p38MAPK通路探讨踩跷法抑制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疼痛敏化的作用机制
有限元法模拟退变性腰椎侧凸后路矫形及内固定应力分析研究
偶应力/应变梯度理论有限元和收敛检验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