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病毒(HCV)入侵是病毒感染的首要环节,也是抗病毒策略的重要靶标,其包膜糖蛋白(E1、E2)与子代病毒组装和新一轮病毒感染密切相关。目前对HCV入侵过程中包膜蛋白构象改变及其机制方面知之甚少,而组氨酸(His)作为唯一一个质子化状态变化接近于病毒融合阈值(~pH6)的氨基酸,被认为在低pH依赖的HCV感染中起关键作用。本课题拟采用遗传突变方法,构建含单个或多个His突变的HCV感染性克隆,体外转录出病毒RNA,电穿孔导入表达或不表达CD81的Huh7细胞,检测各突变对病毒复制、感染的影响;化学发光法检测上清液中核心蛋白含量,分析各突变对病毒组装与释放的影响;用已建立的膜融合系统,检测各突变对低pH依赖的HCV膜融合活性的影响;最后,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实验对上述结果进一步验证,从而确定HCV包膜蛋白中数个关键保守His残基的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制,为HCV入侵抑制剂的开发提供新靶点。
丙型肝炎病毒(HCV)入侵是病毒感染的首要环节,其包膜糖蛋白(E1、E2)与病毒新一轮感染密切相关。因组氨酸(His)的质子化状态变化接近于病毒融合阈值(~pH6),被认为在低pH依赖的HCV感染中起关键作用。本课题通过氨基酸序列比对,结合E2蛋白结构特点,选取了三个关键部位的保守组氨酸位点(H421,H490和H621)。采用遗传突变方法,构建了含His点突变的亚克隆质粒和全长质粒,体外转录出全长的野生型和各突变型病毒RNA,通过电穿孔的方法,将其分别导入HCV易感细胞Huh7.5.1细胞,发现各突变与野生型病毒具有相似的电穿效率。H421A突变体的病毒滴度、RNA复制和蛋白表达水平均稍高于野生型病毒,而H490A和H621A突变体均低于野生型病毒,尤其是H621A上清无明显感染性。由于Huh7.5.1细胞支持感染性病毒颗粒的再次感染,故用不表达CD81分子的Huh7细胞来研究各突变对单周期病毒复制、感染性的影响。发现H421A突变体的感染性比野生型高1~2倍,H490A突变体比野生型低约15倍,而H621A突变体未检测出感染性。对电穿后P1/6d细胞内HCV RNA和病毒蛋白(core和NS3)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发现H421A突变的病毒RNA拷贝数和蛋白表达高于野生型,而H490A和H621A突变均与野生型类似或稍低;H421A突变体的特异感染性稍高于野生型,H490A突变体比野生型低3倍,提示H421A突变体能增强病毒复制和蛋白表达,但不影响子代病毒的入侵能力;H490A和H621A突变体虽不影响病毒复制与蛋白表达,但均能显著降低子代病毒的感染性,说明这两个组氨酸残基影响的是病毒入侵过程。进一步构建了含点突变的HCV E2蛋白重组表达质粒,并在细胞中表达;利用原核表达纯化的CD81大胞外环(LEL)蛋白检测野生型和突变型E2蛋白与CD81的结合活性。发现与野生型E2蛋白的CD81结合活性相比,H490A-E2蛋白的CD81结合活性下降,而H621A-E2蛋白的CD81结合活性极低或甚至完全丧失,这也与上述感染表型的结果相符。综上,本课题从HCV E2包膜蛋白中鉴定出了三个关键且保守的组氨酸残基,阐明了它们在整个病毒生活周期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影响机制,尤其是H490和H621在CD81介导的HCV入侵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病毒入侵抑制剂的研发提供了新靶点。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多模态信息特征融合的犯罪预测算法研究
地震作用下岩羊村滑坡稳定性与失稳机制研究
人β防御素3体内抑制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内植物生物膜感染的机制研究
异质环境中西尼罗河病毒稳态问题解的存在唯一性
粉末冶金铝合金烧结致密化过程
新亚型汉坦病毒包膜蛋白在汉坦病毒感染与致病中的作用
丙肝病毒感染与肝癌关系的分子病理学研究
丙肝病毒感染者T细胞免疫反应及其亲和性的研究
lincRNA-IFNL3P1在丙肝病毒感染中对III型干扰素基因表达调控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