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胃不和是中医临床常见证型之一,其发病多因肝木郁滞,气失条达,影响于胃所致。研究表明,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的抑郁症常常表现出胃肠动力的改变,这一表现与中医情志抑郁所致的"肝胃不和"在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上不谋而合。本课题拟从"肝胃不和"与"抑郁症-胃肠动力改变"的密切联系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在慢性心理应激加孤养制作抑郁模型的基础上,动态观察胃肠感觉敏感性信号变化:观察大鼠5-HT、VIP、SP、NOS等脑肠肽的改变,胃黏膜肥大细胞、5-HT能神经元分布,脑、脊髓等Fos蛋白、CGRP表达的变化,从胃肠敏感性信号改变角度揭示"肝郁"致"胃脘不和"的发生机制,并可为深入研究"肝"与"胃"两个脏腑之间相互影响的发生机制奠定基础。
目的.基于中医“肝郁犯胃”致“肝胃不和证”与“抑郁致功能性消化不良”在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上的相似性,以慢性心理应激结合孤养法制作的抑郁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模型大鼠行为学以及胃肠激素的动态变化,脑、脊髓及胃粘膜肥大细胞、5-HT、c-Fos、VIP、SP、CGRP、i-Nos等脑肠肽及胃肠敏感信号的变化,初步明确抑郁致胃肠功能障碍与中医肝胃不和证发生的关系,探索肝胃不和证发生机制。.方法.1.理论研究 采用文献分析法,分析肝胃不和证病因、病机、证候特点。.2.实验研究 参照文献方法,运用慢性心理应激结合孤养法制作抑郁模型。观察大鼠一般情况、体重及行为学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大鼠GAS、MTL、VIP、SP等胃肠激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脊髓及胃组织中肥大细胞、5-HT、c-Fos、VIP、SP、CGRP、i-Nos的含量。.结果.1.文献研究 抑郁与肝胃不和证病因、病机、证候表现相似,为研究奠定了理论依据。.2.模型的评价 慢性心理应激加孤养法制作模型大鼠第4周表现出肝郁症状,体重、糖水消耗量等行为学变化,提示抑郁模型与中医肝郁证候相似。疏肝和胃汤具有调节模型大鼠GAS、MTL及SP含量下降的作用,部分反映了与肝胃不和证的胃肠激素机制。.3脑肠肽及胃肠感觉敏感性变化 经治疗后,模型大鼠延髓中5-HT阳性表达显著上升,脊髓、胃粘膜5-HT含量下降;延髓、脊髓组织中c-Fos阳性表达显著下降,VIP阳性表达显著上升,胃粘膜VIP阳性表达接近正常水平;延髓、脊髓组织中SP阳性表达显著下降,胃粘膜SP阳性表达上升;延髓、脊髓组织中CGRP、i-Nos阳性表达显著下降,胃粘膜CGRP、i-Nos阳性表达明显减少。.结论.1.慢性应激结合孤养法制作的抑郁模型表现出胃肠功能变化,与中医肝胃不和证模型相似,提示抑郁是肝胃不和证的病因之一。.2.胃肠激素GAS、MTL、SP及VIP的变化可能是肝胃不和证的发生机制之一。.3.抑郁导致脑、脊髓及胃组织中5-HT、c-Fos、VIP、SP、CGRP、i-Nos等脑肠肽变化,从而导致胃肠敏感性变化,可能是抑郁导致胃肠功能变化的发生机制之所在。疏肝和胃汤对上述脑肠肽及胃肠敏感性具有调节作用。因此,脑-脊髓-胃组织脑肠轴通路中脑肠肽的变化,可能是中医“肝胃不和”以及“肝”与“胃”两个脏腑之间相互影响发生机制之所在。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敏感性水利工程社会稳定风险演化SD模型
当归补血汤促进异体移植的肌卫星细胞存活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影响
基于抑郁症PFC-NAc-VTA神经环路与下丘脑摄食相关信号的中枢外周效应研究“肝郁犯胃”的发生机制
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大鼠胃RhoA/ROCK信号通路变化及四磨汤干预机制
从胃肠道生物力学重构探讨糖胃安方对糖尿病大鼠胃肠动力的影响
从Notch信号通路探讨逍遥散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再生的影响
从胃窦ICC的起搏机制探讨电针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运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