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有较强生理活性和多种功效,但有大毒。以往对附子降毒研究主要在饮片炮制或煎煮层次,化学成分损失严重,造成药效降低和资源浪费;甘草解毒,附甘是经典配伍;拟从配伍探讨解毒等机制。.内容:制备附子生物碱(乌头碱),三萜皂苷(甘草酸),甘草黄酮(甘草苷、甘草素)等活性物质,正交法组成有效部位用量配比不同9个配伍方。选用心衰家猫、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药效和LD50指标,研究各配伍方口服后生物效应(效、毒)动态变化(PD,TK);HPLC,HPLC/MS同步测定成分在不同时相血中浓度(PK);构建PK-PD(TK)模型;FTIR, NMR、MS,ESI表征代谢产物或新物质。.意义:基于PD、PK、TK,PK-PD模型,探讨附甘浓度-时间-效应(效、毒)动态变化规律和配伍机理;科学评价附甘强心,抗炎,减毒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预测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寻最佳配伍,优化给药方案;建立中药配伍研究新方法、新技术。
附子具较强生理活性和多种功效,是临床上常用药,但有大毒。以往对附子降毒研究主要在饮片炮制,或煎煮层次上,化学成分损失严重,不仅疗效降低,且造成医药资源极大浪费。甘草解毒,附、甘是临床常用经典配伍。本项主要是在以往对附甘活性物质分离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基于中药多成分PK-PD模型的附子与甘草配伍机理研究,探讨附甘配伍“减毒增效”机理。现已按研究计划,经三年研究完成了研究任务,取得了较好成果。. 主要内容和重要成果:完善附子、甘草主要成分分离分析方法,开展附子与甘草配伍后体外活性成分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制备附子、甘草各有效部位:附子生物碱类(乌头碱);三萜皂苷类(甘草酸),甘草黄酮类(如甘草苷等);开展了附子、甘草各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不同配伍后的抗炎作用,体外强心,对心肌细胞等指标的影响;采用HPLC等建立血浆中甘草、附子中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测定在药理指标同时间点同步血浆样品中各成分含量动态变化,开展药动学模型与药效学结合模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附子炮制后其主要成分乌头碱含量明显降低,附子与甘草配伍后能明显影响主要成分乌头碱、甘草酸、甘草苷等的含量,且存在一定的动态变化规律;附子生物碱类(乌头碱、次乌头碱等);三萜皂苷类(甘草酸、甘草次酸等),甘草黄酮类(如甘草苷等)不同配伍后具有明显协同的抗炎、强心,对心肌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体现了附子、甘草配伍后具有明显的减毒增效作用,结合药动学数据,开展了药动学-药效学PK-PD模型构建,探讨附甘配伍机理和规律。本项目通过附子、甘草主要活性物质配伍的药动学(PK)与效应(PD,或TK)联合研究,探讨附、甘配伍“减毒增效”机理,建立中药配伍研究的新方法、新技术,为中药配伍研究提供方法和思路,为临床寻求安全、有效配伍,科学评价不同配伍作用,估算生物利用度,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优化给药方案,预测和评估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可促进加强中药制剂质量控制,深入探讨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和配伍原理及作用机制。. 现已正式发表论文10篇,已投SCI收录期刊待发表3篇(均带标注),出版专著1部,获省科学技术奖、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各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个,入选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1人次,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二、三培养人员等3人次,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人选1人次,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共4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附子与甘草配伍降毒效应的化学药理研究
基于Ca2+/CaMKII通路研究附子甘草配伍的减毒强心作用与机制
基于"汤液相态-组分吸收-毒性表达"研究附子畏甘草配伍减毒机制
基于中药多成分整体性特征研究桔梗汤的配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