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主生殖"理论是中医肾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未见从表观遗传学角度对其进行研究。表观遗传学所体现出来的整体观、动态观与中医藏象学说不谋而合。我们既往多项自然基金课题研究结果表明补肾中药可提高卵细胞质量,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在此基础上,本项目以挖掘"肾主生殖"学说的科学内涵为目标,建立肾阴虚、肾阳虚与正常组SD大鼠模型,测定大鼠卵母细胞母本印记基因Snrpn和Pegl/Mest的甲基化,颗粒细胞抑制素亚基及卵泡抑素mRNA的表达,早期胚胎印记基因H19的甲基化,子宫内膜DNA甲基转移酶的组织学表达及定位,阐明表观遗传调控在"肾主生殖"理论中的科学内涵,为肾虚致生殖功能障碍的研究建立生理参照标准;利用补肾中药干预肾阴虚、肾阳虚动物模型,通过以上表观遗传学指标的变化,寻找补肾中药的作用靶点,建立可供参考的疗效评价指标,力争在"肾主生殖"的表观遗传学机制上获得理论突破。
课题组成员按照项目申报书要求,完成全部课题任务。研究紧紧围绕从表观遗传学角度揭示“肾主生殖”理论的科学内涵这一核心目标,以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为平台,以卵母细胞、颗粒细胞、子宫内膜、精子为研究靶点,从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两个方面,选取Snrpn和Pegl/Mest基因、印迹基因H19、颗粒细胞抑制素亚基及卵泡抑素、子宫内膜DNA甲基转移酶等指标,探讨肾虚致不孕的表观遗传学机制及补肾中药的疗效机制。为了使研究结果更完整、更有说服力,增加了“补肾中药对超排卵周期子宫内膜容受性、小鼠围着床期子宫内膜整合素β3及其配体骨桥蛋白时序表达的影响”及“补肾中药对IVF治疗结局影响的研究”等内容。研究结果表明补肾中药可防止异常去甲基化(印迹丢失),从而提高受精卵卵裂及成胚能力;推论DNA异常去甲基化可能是肾虚不孕的表观遗传学机制之一,补肾中药防止异常去甲基化的发生可能是其改善生殖功能的机制之一。课题研究首次从表观遗传学角度,以DNA甲基化为切入点,揭示“肾主生殖”理论的科学内涵,丰富发展“肾主生殖”的藏象理论,提示表观遗传修饰在人类卵母细胞、精子发生、受精、胚胎着床及发育等过程中的调控作用与“肾主生殖”之“先天之精”的调节有相似之处;首次以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为技术平台,从卵母细胞、子宫内膜、精子、颗粒细胞相关DNA甲基化角度,阐释了肾虚致不孕的表观遗传学发病机理。首次观察补肾中药对卵母细胞、子宫内膜、精子、颗粒细胞等相关DNA甲基化的调控,揭示补肾中药防止异常去甲基化,可能是补肾改善生殖功能的机制之一。首次观察了补肾中药对超排卵过程,围着床期子宫内膜整合素β3及其配体骨桥蛋白时序表达的影响,从时空角度以及子宫内膜和胚胎两方面因素探讨补肾中药的作用机理,揭示了“肾主生殖”理论的科学内涵。课题组成员目前已确定发表SCI收录的文章2篇,待发SCI收录1篇;已发表相关核心期刊论文13篇,获得国家级发明专利1项,主编著作1部。课题组成员“补肾在IVF技术中的应用”获得2012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子宫内膜容受性从瘀毒论治的系列研究”,获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举行国家级教育项目2次,大会交流研究成果4次。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2名。课题组成员在此基础上申报国家自然基金课题2项。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卫生系统韧性研究概况及其展望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基于混合优化方法的大口径主镜设计
人工智能技术在矿工不安全行为识别中的融合应用
学术型创业企业发展路径探讨
基于蛋白质组学的肾主生殖理论研究
基于关键基因表达调控网络的肾主生殖理论研究
基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卵泡液代谢组学的肾主生殖理论研究
基于表观遗传学理论研究补肾中药对肾精亏虚雄性大鼠生殖衰老调控的DNA甲基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