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流动人口住房问题为线索,以深圳城中村为实证,研究流动人口住房市场运营对特定居住空间形成与演化的驱动机制,以推动居住空间理论在空间类型、驱动力选取、研究方法、实证区域方面的发展,并提高城市地理学领域城中村研究的理论和定量化水平。课题首先建立城市流动人口择居偏好及房租价格模型,提炼流动人口居住需求特点;其次,结合转型期社会经济背景构建城市流动人口住房市场运营模型,剖析各利益主体的压力、状态、响应过程;第三,以城中村为例阐释社会经济活动塑造空间的过程,梳理流动人口聚居区物质形态、社会及经济空间特征形成、演化、及相互差异的脉络和原因;第四,理论总结和空间优化策略,提炼城市流动人口租房价格空间分布、流动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流动人口聚居区开发强度空间分布、流动人口聚居区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布局、非正规住房市场驱动下的流动人口居住空间演化机制等模式,并提出流动人口聚居区空间优化的建议和策略。
课题以流动人口住房问题为线索,以深圳城中村为实证,研究流动人口住房市场运营对特定居住空间形成与演化的驱动机制,以推动居住空间理论在空间类型、驱动力选取、研究方法、实证区域方面的发展,并提高城市地理学领域城中村研究的理论和定量化水平。. 课题在研究中主要关注解决了5个关键科学问题:(1)现实条件约束下,流动人口择居偏好、房租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2)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我国城市流动人口住房市场的运营模式;(3)城中村物质形态空间、社会空间、经济空间的时空演化模式;(4)流动人口聚居区形成和发展的驱动机制;(5)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空间优化途径。. 截至2012年底,课题已完成计划书制定的工作量要求:(1)形成专著《非正规住房市场的空间均衡:城中村》已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签署出版合同;(2)已发表SCI 论文2 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7篇;(3)已接收待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篇;(4)已投稿在审核SSCI 论文1 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 篇;(5)已完成硕士学位论文两篇,正在开展博士学位论文一篇、硕士学位论文一篇;(6)已资助参加美国地理学会2010 年年会1 人次,中国地理学会年会2人次,第六届国际中国规划学会年会(IACP2012)1人次。2013年本课题将着重于研究成果的整理推广,完成专著出版和若干论文的发表工作。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多空间交互协同过滤推荐
卡斯特“网络社会理论”对于人文地理学的知识贡献-基于中外引文内容的分析与对比
城市非正规住房市场的空间经济效应研究-以深圳特区为例
基于住房特征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流动人口社会空间建构、变异及认同- - 以广州为例
城市生态减灾的空间组织及规划调控研究——以深圳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