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了导电聚吡咯的质子酸掺杂结构及其形成机理,确认这种结构是由于吡咯环上β-C上的质子化引起的,发现这种结构的形成与聚合电解液中的溶剂、阳离子、支持电解质浓度,表面活性剂添加剂以及聚合反应温度密切相关。进一步深入研究了吡咯电化学氧化聚合条件,聚合反应机理和反应动力学,发现使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P10、增加支持电解质浓度可制备出高力学强度(127MPa)的导电聚吡咯膜。提出了阴离子参与的吡咯电化学聚合新机理。推导出了吡咯电化学聚合反应动力学方程,这一方程所表达的反应速度(聚合反应电流)与吡咯单体浓度和支持电解质阴离子浓度的关系与实验结果完全符合。用EQCM方法阐明了导电聚吡咯两种掺杂结构两步还原过程的机理。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2016年夏秋季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威氏棘冰鱼脂肪酸组成及其食性指示研究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肉苁蓉种子质量评价及药材初加工研究
丙二醛氧化修饰对白鲢肌原纤维蛋白结构性质的影响
mRNA poly(A)尾中鸟苷酸含量对拟南芥poly(A)结合蛋白的功能调控
鸟苷酸调节蛋白与跨细胞膜信息传递机理
气体信号分子调节鸟苷酸环化酶活性的结构机理研究
促甲状腺素(TSH)受体及其抗体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