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瘤发生率及死亡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仍然缺乏有效的疗法。伊马替尼(Imatinib)用于晚期黑色素瘤治疗初期具有较好的疗效,但是患者随后出现的耐药反应成为了限制其继续发挥作用的障碍。最近的研究显示microRNA的突变和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展、预后以及耐药性的形成密切相关,但是黑色素瘤耐药相关的microRNA研究在国内外基本还是空白。申请者前期研究结果显示microRNA hsa-let-7a在伊马替尼耐药的黑色素瘤组织中表达显著下调,提示其可能在黑色素瘤对伊马替尼耐药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课题拟深入研究microRNA hsa-let-7a及其靶分子构成的信号调控网络在黑色素瘤对伊马替尼耐药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进而通过体内外实验探讨microRNA hsa-let-7a作为伊马替尼耐药型黑色素瘤治疗靶标的有效性,以期为黑色素瘤个体化靶向治疗研究提供实验线索。
伊马替尼用于晚期c-kit突变黑色素瘤患者的治疗初期具有较好疗效,但多数患者很快发生耐药反应。既往在胃肠道间质瘤中对伊马替尼继发耐药机制的研究发现基因突变、易位、缺失、扩增及表观遗传变异可能与伊马替尼继发耐药相关。但是黑色素瘤对伊马替尼耐药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miRNA测序结合qPCR验证发现miR-18a表达水平在继发耐药的黑色素瘤组织中显著下调。细胞增殖及凋亡检测表明miR-18a过表达联合伊马替尼治疗可抑制细胞增殖及促进细胞凋亡;划痕实验表明miR-18a过表达及联合伊马替尼处理可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迁移能力。利用荧光素酶报告分析、免疫印迹等方法验证伊马替尼耐药细胞中miR-18a及其靶标之间的关系,明确了CCND2,Notch2及IRF2为miR-18a的靶分子。通过拯救实验探讨了miR-18a,CCND2/Notch2/IRF2及黑色素瘤细胞伊马替尼耐药表型改变之间的关系,发现miR-18a介导的CCND2/Notch2/IRF2表达变化增加了伊马替尼耐药细胞系对伊马替尼治疗的敏感性。miR-18a- CCND2/Notch2/IRF2调控轴介导了黑色素瘤细胞对伊马替尼继发耐药反应,恢复miR-18a的表达有望成为逆转黑色素瘤患者对伊马替尼继发性耐药的有效措施。.在本项基金的资助下,获得如下成果:发表论著8篇,其中SCI收录论著4篇,累计影响因子37.584,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著4篇,相关研究论文结果为核心内容的项目获得2013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培养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4人。研究成果被2013年第十七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CSCO)遴选为大会报告,并被201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年会(ASCO)收录。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格雷类药物治疗冠心病疗效的网状Meta分析
PI3K-AKT-mTOR通路对骨肉瘤细胞顺铂耐药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Wnt 信号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伊玛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耐药相关microRNA的研究
针对伊马替尼耐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新靶点确证
筛选干预黑色素瘤伊马替尼(Imatinib)耐药相关microRNAs的小分子化合物
KIT抗体-DM1偶联靶向治疗伊马替尼耐药胃肠间质瘤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