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开拓性地将中国民族聚居地建筑的"地区性"与"民族性"纳入一个系统中进行整体关联性研究,分析归纳两者间的异同及其相互间的互动关系规律,并着重探求同一地区内不同民族的建筑演变模式和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区的建筑衍变特征。本课题基于申请人和项目组成员对建筑地区性和民族性的长期研究积累,拟借鉴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相关方法和成果,通过选取实践基地和大量调研测绘工作,建立一个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影响因子的数据库和互动关系的模型;并结合典型性案例的分析和研究,以获得本课题的示范性应用。本课题拟构建"地区-民族建筑学"的理论框架,以深化地区建筑和民族建筑两个领域的研究,并为地区民族文化的当代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课题开拓性地将我国民族聚居地建筑的“地区性”与“民族性”纳入一个系统中进行整体关联性研究,三年中多次组织课题组深入我国西南、西北、东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开展了大量田野调查、测绘及研究实践。课题成果表现在重点培养了清华大学3名博士和近10名硕士;出版了1部学术专著及20余篇国内建筑学专业核心及重要期刊论文;参加数次国际会议及国内重要学术论坛,宣讲和发表学术论文并获奖;完成了4篇田野调查报告和1篇结题报告;建立了近百个村落案例和测绘图资料库;在近10个研究实践基地开展示范性研究实践,并结合典型性案例分析获得了本课题的示范性应用。. 课题包括2个子课题和1个拓展性课题,着重探讨了同一地区内不同民族的建筑演变模式和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区的建筑衍变特征,重点培养了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3名博士生和近10名硕士生,其中子课题“滇西北民族聚居地建筑地区性与民主性的关联研究”以田野调查为主的实证方法,对比研究滇西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等地的怒、藏、傈僳等少数民族的村落、民居、宗教及集权建筑,研究基础扎实,研究内容及方法体现了很好的创新价值,研究成果优异,已获得评审专家、答辩委员积极推荐申报清华大学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课题组结合研究工作发表了1部专著《建筑与城市的地区性:一种人居环境理念的地区建筑学研究》;在国内核心和重要期刊建筑学报、世界建筑、华中建筑、新建筑、住区等发表20余篇学术论文;多次参加了在北京、台湾、昆明等地举办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专题会议”、“第二届两岸清华研究生学术论坛”等国际会议及重要学术论坛,宣讲和发表会议论文并获奖。属本课题及本课题相关的研究实践还多次应邀参加如“2011 向东方:中国建筑景观展”等国际展览,作品收录在近十部著作,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 本课题通过研究构建了“地区-民族建筑学”理论框架,并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怒江、迪庆、大理,贵州安顺,西北地区的鄂尔多斯、乌兰察布,东北地区的山东淄博等地区建立了近10个长期研究实践基地;涉及的民族包括藏、怒、傈僳、白、独龙、纳西、蒙、满、回、维吾尔等十多个民族,拓展和深化了我国地区建筑和民族建筑两个研究领域,填补了部分民族聚集地建筑研究的基础空白,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抢救了一大批即将消失的民族建筑文化和遗产,为地区民族文化的当代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卫生系统韧性研究概况及其展望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近代租界城市日常空间生产与演化 以天津英租界休闲空间为例
学术型创业企业发展路径探讨
果蔬汁饮料中花色苷与维生素C 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基于建筑地区性的环境适应性设计模式和策略研究
云南民族建筑与村寨环境的传统继承与更新研究(续)
消费者对品牌"民族性战略"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一项基于文化取向品牌观的实证研究
中印传统城市邻里的“建筑民族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