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我国东北东部沿边这一特殊区域,充分发挥口岸作为经济实体和服务系统的作用,以最大的沿边口岸城市- - 丹东市为例,采用城市地理、经济地理的理论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在分析该区域内16个主要口岸城市(镇)特性和区域差异基础上,从制度因素、文化因素和地区发展机制三方面,解析沿边口岸城市与腹地区域相互作用机理,重点研究沿边口岸城市功能及腹地划分、沿边口岸城市与腹地区域相互作用机制和沿边口岸城市与腹地区域一体发展模式,揭示沿边口岸城市与腹地区域空间格局演变特性。通过本课题研究,不仅在学科建设上将丰富地理学"中心地-腹地"系统理论的应用,而且,在区域发展实践中,也符合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特别是符合东北东部沿边口岸地区现实发展需求,即,构建"东北东部经济带"的需要,推进通(通化)-丹(丹东)-白(白山)鸭绿江经济合作先行区一体化发展进程。
沿边口岸是重要的社会资源,是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沿阵地。沿边口岸的建设与口岸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边境地区、区域乃至国家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也涉及到国家边境地区的稳定。. 项目组在进行大量实地调研与资料整理的基础上,通过数理统计、归纳、GIS分析等方法对中国沿边口岸城市与腹地区域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 对中国东北边境地区口岸与口岸城市关系的研究表明:口岸与城市发展存在不均衡性;所研究的15个主要沿边口岸城市呈现三种发展态势,其中满洲里、二连浩特、绥芬河3个口岸经济发展显著超越城市经济发展、口岸城市丹东正处于口岸与城市同步发展阶段、其他11个口岸城市经济发展和口岸经济发展都相对较弱,没有形成一方的带动。对中国沿边口岸与城市腹地互动机理研究发现:口岸经济是岸城一体化的根本动力,口岸经济地域单元是岸城互动的地域增长空间。目前,口岸经济因子对沿边口岸县级城市的综合发展影响明显,对沿边口岸地级城市发展影响较弱,在口岸经济地域单元内加速推进型产业的极化增长是实现沿边口岸与市域腹地互动的本质。对东北东部沿边地区交通建设区域影响分析表明:交通建设能够使边境效应发生改变,由“屏蔽”转为“中介”再到发挥区位优势,另外将交通建设与区域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使区域空间结构逐步合理化。对中国东北沿边口岸城市物流业与腹地发展进行实证分析表明:沿边口岸城市物流业与其腹地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沿边口岸城市物流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发展模式,即基于货物枢纽的多功能服务型物流发展模式和口岸城市与腹地区域互动发展模式。研究过程中还分析了东北东部边境地区旅游与文化产业,对区域旅游业发展提出具体建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五区-四轴”的旅游空间布局及区域战略合作关系的建议。. 在理论上,课题的研究丰富了地理学“中心地-腹地”系统理论。在实践上,符合“一路一带”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有利于发挥边境地区地缘优势,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火灾情况下客流疏散能力评价
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来自中国10个资源型省份的经验证据
基于公司行业结构的哈尔滨跨区域联系网络分析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流视角的生态补偿区域划分与标准核算--以石羊河流域为例
步行设施内疏散行人拥挤踩踏仿真研究
边境口岸城市服务业时空演化机理及其空间效应:以中国-东盟边境口岸城市为例
云南沿边跨境旅游的口岸-通道-腹地效应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中国城镇密集地区城市与区域管治研究——以苏南地区为例
城市犯罪热点区域的时空演化机理及犯罪风险评估——以长春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