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试验方法及震害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建立强震下可液化场地桩-土动力相互作用宏观力学模型。首先,基于塑性理论和边界面概念,从宏观力学角度出发,建立完全排水条件下桩-土动力相互作用荷载-位移关系的力学模型,在确保力学模型的主要特征不改变的基础上,构建便于推广且算法高效的物理实现形式(宏单元);其次,采用r-S空间中"液化面"概念,将其等价用于评估桩周土的有效应力状态,借助孔压发生器修正上述宏单元,实现对不同排水条件下宏观动力特性的定量描述;通过理论修正单向模型,得到考虑双向荷载耦合效应的宏观力学模型。最后,标定宏观力学模型的参数,并给出参数取值的具体方法,通过数值方法重新模拟桩-土地震相互作用,检验宏观力学模型的正确性。这对于追踪国际前沿技术与最新进展,发展新型的考虑土-结相互作用的可液化场地桥梁桩基抗震分析方法,提升我国桥梁工程抗震基础研究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强地震下液化场地桩-土-桥梁结构地震相互作用,主要根据振动台试验,研究建立动荷载-动位移关系曲线的可靠技术途径。首先,通过可获得孔压累积过程的类正弦拟合波输入振动台试验,可靠建立动力动荷载-动位移关系曲线,并研究曲线时程变化及孔压变化对曲线影响等;然后,通过实际地震输入振动台试验,研究将小震输入建立的曲线转变为较大震输入曲线的修正方法,并考察修正曲线特征且分析原因;继之,基于修正曲线,构建便于推广且易于数值实现的曲线理论模型,并给出一般模型式与参数取值方法,可刻画地震中桩土分离、土体软化与硬化等非线性过程。针对振动台试验且结合原型试验、规范方法、震害事例,采用构建的曲线的理论模型模拟桩-土地震相互作用,通过动力有限元法模拟计算,检验与修正曲线的理论模型,并做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提出我国现行规范设计方法的初步改进建议。应该说,这对于追踪国际前沿技术与最新进展,提高我国桥梁工程抗震基础研究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项目执行期间,发表了期刊论文14篇、会议论文2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篇、EI收录5篇及核心期刊论文5篇。申请1项中国国家发明专利、2项中国软件著作权。培养硕士研究生6名(3名已毕业)。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粗颗粒土的静止土压力系数非线性分析与计算方法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基于公众情感倾向的主题公园评价研究——以哈尔滨市伏尔加庄园为例
ADTRP基因剪切位点变异c.154-18delT与静脉血栓形成的关联及其导致易栓状态的分子机制研究
可液化场地桩-土相互作用动态接触面模型及数值分析方法研究
强地震下液化场地桩-土-桥梁结构地震相互作用动力P-Y曲线研究
液化场地桩—土—桥梁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振动台试验研究
液化侧向扩展场地中排水刚性桩-土动力相互作用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