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南石漠化地区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岩石大面积出露于地表是石漠化的典型特征之一。针对呈斑块状分布的出露岩石,设想其具有两种作用:①"收集器作用"即岩石对降雨、空气中传播的种子和枯落物具有拦截收集作用,并导致其周围土壤的水分、养分、土壤中种子分布及地上植被产生小尺度的异质性;②"遮荫作用",高于地表的出露岩石是否存在物理遮荫作用并强化了土壤水分的异质性。项目在典型石漠化地区,围绕出露岩石这一典型特征,针对植被恢复中土壤水分及养分两个主要限制性因子,验证出露岩石的"收集器"与"物理遮荫作用",定量分析石漠化地区出露岩石在小尺度上导致的土壤水分、养分及土壤种子库的时间、空间异质性,总结出露岩石对植被恢复的影响及规律,探寻逆境背景下相对有利的人工恢复植被位点,拓展石漠化植被恢复研究尺度,丰富石漠化植被恢复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能够为石漠化地区人工植被恢复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指导。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祁连山天涝池流域不同植被群落枯落物持水能力及时间动态变化
小跨高比钢板- 混凝土组合连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面向云工作流安全的任务调度方法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石漠化裸岩引发环境异质响应及其对植被恢复的影响
断陷盆地石漠化区植被恢复过程土壤供氮能力与策略
石漠化喀斯特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对植被恢复的限制性
节肢动物功能群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典型小流域生态恢复的响应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