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已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癌蛋白MDM2在多数乳腺癌患者的肿瘤细胞中均有过度表达,而它们的高表达与预后较差及化疗不佳关系密切。我们首次于体外观察到乳腺癌细胞在低氧刺激后,核内MDM2可向胞浆移位,且该过程伴有VEGF表达的增高,进而发现在基因重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中MDM2可与VEGF mRNA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结合,并促进VEGF蛋白的翻译,但其具体机制以及在乳腺癌发生及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尚未明了。本课题将在乳腺癌细胞中引入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通过蛋白质-核酸紫外交联、GST-pull down及氨基酸代谢标记等实验阐明低氧应激下MDM2与VEGF IRES相互作用介导VEGF翻译的机制及可干预的相关靶点,并以此为基础采用SELEX技术筛选小分子RNA进行阻断,为探索合成新的抗肿瘤血管生成靶向治疗药物,降低化疗抗性,逆转乳腺癌进展提供理论基础及实验依据。
① 本项目主要研究乳腺癌细胞在低氧刺激后,核内MDM2向胞浆移位,促进VEGF表达的增高这个现象背后的机制,经过三年的努力,我们通过引入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蛋白质-核酸紫外交联、GST-pull down及氨基酸代谢标记等体外实验证实缺氧状态可促使肿瘤细胞核内MDM2向细胞质转位,细胞质内MDM2可结合VEGF mRNA的3’-UTR,增加VEGF mRNA的稳定性,进而提高肿瘤细胞内VEGF蛋白水平,敲除MDM2后可抑制VEGF的表达。.② 项目实施后期我们通过裸鼠乳腺癌模型实验研究了MDM2特异性小分子抑制剂nutlin-3对VEGF表达及血管生成的作用,并以反义寡核苷酸 (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ASO) 技术抑制MDM2作为对比,观察到直接干预MDM2表达后抑制血管生成的效果显著优于MDM2-p53途径的经典阻断分子nutlin-3。.③ 除了上述功能实验,我们尝试在人体组织中检测了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验证了Gli-1蛋白调控FOXC2可能与基底细胞型乳腺癌的预后有关,取得了预期成果。.④ 在取得阶段性成果及相关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我们拓展了思路,研究了一个MDM2重要的调控因子DAXX与它的关系,并发现了其对两个重要的转录因子有直接的调控作用,并尝试运用中药小分子黄连素(BBR)提取物对信号途径进行干预,证实BBR通过结合DAXX启动子结合位点对其转录产生抑制作用,该作用受到SP1和ETS1两个因子的介导。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丙二醛氧化修饰对白鲢肌原纤维蛋白结构性质的影响
PI3K-AKT-mTOR通路对骨肉瘤细胞顺铂耐药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动物响应亚磁场的生化和分子机制
内质网应激在抗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多模态超声特征和临床病理对照研究
双靶向抑制MDM2/VEGF药物筛选、生物活性评价及对乳腺癌干预和治疗的机制研究
DYB对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VEGF促生存信号的逆转作用研究
VEGF基因转染恢复放疗后组织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MEG3通过p53/MDM2途径对乳腺癌VEGF的调控及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