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大股东联合控制是一个世界普遍现象,而大股东联合控制(合谋)行为及其过程是一个"难以言传"(implicit)的微观问题,甚至是一种私下秘密的讨价还价。因此,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监管实践角度,都要求对此类进行动态化、具体化研究。实验室实验在解释原因和发现机制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申请人针对多个大股东之间合谋、利益分配及其渠道偏好问题进行的预实验(12局240期)发现:第一大股东所得收益小于其按股份比例所得分红且统计上显著(p=0.002);持股比例较小的大股东取得控制权,更倾向于选择秘密支付,而相应的分红比例更少(p=0.028)。下一步,本课题拟从持股比例动态性入手,通过实验并辅助实证手段对大股东间联盟形成与稳定性(演化)、利益分配与渠道偏好、对外部股东股权价值的影响等问题进行研究。以期发现大股东利益分配渠道选择的内在规律、大股东合谋取得控制权的约束条件及对外部股东股权价值的影响。
众多研究认为:只要大股东之间的持股比例可比较,则大股东之间必然存在相互制衡,并进而成为公司治理的一种替代。对上述观点的质疑,正是本项目研究的出发点。本项目不否认大股东持股比例可比较有可能出现股东制衡现象,并且本项目也同意这种制衡能够成为公司治理替代机制,但并不能据此认为制衡现象必然出现。事实上,本项目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即使当大股东之间,特别前几大股东之间的持股比例可比较,仍然观测到稳定的合谋而非制衡,大股东制衡更多的是一种“踮脚”均衡,并不稳定。.具体的,本项目实验研究部分重点检验了如下几个问题:.1. 大股东间持股比例可比较是否必然出现制衡?.2. 大股东间是否存在合谋关系?什么样的股权结构容易导致合谋出现?.3. 如何用实验室实验的方法研究合谋条件下股权比例的动态演化问题?.4.大股东间合谋对股东股权价值产生何种影响?.5.大股东合谋对分红和利益输送比例存在哪些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分别进行了多设计、多局比对实验,实验结果表明:1、大股东间持股比例可比较并不必然出现制衡,制衡或合谋结果的出现及其稳定性依赖于基于夏普列值计算的股东权利系数,多数所谓的制衡也并非真实意义的制衡,而是控制权竞争。2、在本项目实验中,若前两大股东的投票权利指数值和超过65%,则观测到更多的控制权竞争,若二者投票权利指数越接近50%,则观测到更多的合谋。3、第二大股东与第一大股东之间联盟的可能性最小,当二者持股比例相差越小时,控制竞争越激烈,股权价值上升;相反,观测到第二大股东进行股份减持。4、当出现稳定合谋(联盟)的条件下,联盟将根据分红的边际收益与非红利分配的边际效率损失来权衡分红数量,联盟外股东(不管大小)将被边缘化。5、持股比例越小股东成为总裁后越倾向于选择非股利分红,观测到的秘密支付水平更高;第一大股东倾向于购买其他股东的股份并试图取得绝对控股权,且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升高,其决策倾向于选择股利分红。. 上述研究成果的意义在于:在明了大股东合谋的天然性后,应该更为积极地从这个角度去探讨和完善公司治理监管政策,从而避免少数可能存在的“制衡”关系对政策设计的干扰。大股东合谋具有天然性,所谓的股东制衡更多的是控制权竞争,立足于股东制衡进而替代外部公司治理的观点具有明显的风险性和政策不确定性,小股东获得公司控制权的福利结果更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拥堵路网交通流均衡分配模型
低轨卫星通信信道分配策略
端壁抽吸控制下攻角对压气机叶栅叶尖 泄漏流动的影响
大股东治理战略研究:基于大股东制衡和外部监管的实证与实验
基于策略互动实验方法的大股东控制权私利形成机理研究:影响因素与伦理决策
基于大股东利益的中国上市公司投资行为与效率研究
控制权市场的惩戒作用、制度环境与利益侵占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