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城市化的格局、过程与机理研究(40435013)"(已经结题),否定了西方学者建立的单因素城市化研究理论框架,即:西方发达国家构筑在社会剩余产品(social surplus product)理论基础上的城市化研究框架和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在依附理论基础上依附型城市化(Dependent Urbanization)理论框架,从历史、人口、社会、经济、生态、土地、快速交通系统、巨型工程、全球化与区域化、文化、技术创新、政治与管治等多视角初步建立了中国城市化研究新理论框架,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与西方学者弗雷德曼的中国城市化研究思路相一致。本项目将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问题凝炼和理论提升,完善中国城市化研究新理论框架,加强与国际一流城市化研究专家的交流,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重要学术研究成果,并将这一新理论框架简化成中国城市化的公共政策。
从总体上看,本项目研究完成了“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重要学术研究成果,并将多维视角的中国城市化研究新理论框架简化成公共政策,为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服务”的设计目标。项目执行以来,共出版专著4部和译著 1 部,出版《黄河三角洲发展规划研究》和《省域城镇化战略规划研究》,科学出版社《北京首都圈总体规划研究》。系统总结了近10年来中国城市社会空间转型研究成果,出版《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转型》。针对中国半城市化特征,为了系统探索中国可持续的城市化进程,组织翻译了《人类生态学》一书。发表学术论文35篇,其中重要期刊文章25篇,英文8篇,SCI 1篇,SSCI4篇,从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角度进行中国城市化研究,进行中国半城镇化特征及其途径研究、注重城市群、巨型城市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发展转型、发展模式转型与未来城市等方面研究、气候变化与城市化关系研究。还在《人民日报》发表“我们不需要‘拉美模式’的城市化”、在《南方都市报》发表“半城市化的中国,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等文章。同时,参与《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编写。被邀请进行公益性城市化专题讲座5次 ,参加在巴西、伊朗、巴基斯坦、智利、英国、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召开有关城市化或城市发展的国际会议13次。此外,受邀参加中共中央组织部主要领导城市化培训讲话起草,在浦东发展学院为地级市市长和书记班进行城市化专题讲座,获得中共中央组织部表彰。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多模态信息特征融合的犯罪预测算法研究
基于ESO的DGVSCMG双框架伺服系统不匹配 扰动抑制
惯性约束聚变内爆中基于多块结构网格的高效辐射扩散并行算法
多空间交互协同过滤推荐
多源数据驱动CNN-GRU模型的公交客流量分类预测
基于多维视角的半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空间特征和形成机制研究
基于多维视角的中国人口空间集疏地域分异与区域效应研究
融合范式视角下的链接分析理论集成框架及其实证研究
在线购买信任的理论框架研究及其在中国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