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驱龙斑岩铜矿床,产出于与大洋板块俯冲无关的后碰撞地壳伸展环境,难以用传统的岩浆弧环境斑岩铜矿成矿模型来解释。许多有关矿床成因的关键科学问题尚待解决,即使对于含矿斑岩的成因,这一研究程度最高的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很好的理解和揭示。锂同位素作为一种重要的地球化学示踪剂,成为国际地学领域前沿研究之一。其重要特征之一是锂同位素在高温的岩浆作用过程中不发生有意义的分馏,因此,俯冲带岩浆作用的锂同位素组成能够对源区是否存在俯冲地壳组分,尤其是沉积物提供有效的约束,对解决斑岩岩浆起源是一种有效的示踪手段。本项目以研究斑岩的岩浆起源为目标,通过锂同位素与传统的主量、稀土、微量元素和Pb-Sr-Nd同位素多手段联合应用,阐明含铜斑岩岩浆的起源演化及其深部过程,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斑岩铜矿的成矿机制和成矿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此外,与岛弧环境斑岩进行Li同位素对比研究,揭示不同环境斑岩的本质区别。
作为一种“非传统稳定同位素”,锂同位素在地质学、地球化学研究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壳–幔相互作用过程的锂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已成为近年来国际上研究的热点之一。其重要特征之一是锂同位素在高温岩浆作用过程中不发生有意义的分馏,因此,俯冲带岩浆作用的锂同位素组成能够对源区是否存在俯冲地壳组分,尤其是沉积物提供有效的约束,对解决拉萨地块斑岩源区富集机制是一种有效的示踪手段。选择驱龙斑岩和雄村斑岩以及部分地质端元开展锂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将传统方法与新兴手段相结合,揭示了两种类型斑岩的起源演化及其深部过程,探讨了斑岩岩石成因。.完善了MC-ICPMS高精度测定Li同位素分析方法,7种常用地质标准物质的锂同位素组成为:δ7LiBHVO-2=+4.7‰±1.0‰,δ7LiJB-2=+4.9‰±1.0‰,δ7LiBCR-2=+4.4‰±0.8‰,δ7LiAGV-2=+6.1‰±0.4‰,δ7LiNKT-1=+9.8‰±0.2‰,δ7LiL-SVEC=-0.3‰±0.3‰,δ7LiIRMM-016=+0.0‰±0.5‰。.根据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和Pb–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选取达孜玄武岩和宁中花岗岩–安多花岗质片麻岩分别代表软流圈地幔和拉萨上地壳。软流圈地幔和拉萨上地壳的锂含量分别为23.734.0 ppm、17.644.6 ppm;锂同位素组成δ7Li分别为–3.4–1.6 ‰、–2.8–0.1 ‰。.西藏驱龙斑岩、花岗闪长岩和镁铁质包体的锂含量分别为5.712.5 ppm、5.27.3 ppm和3.712.6 ppm,δ7Li分别为3.07.4 ‰、3.16.8 ‰和1.37.5 ‰。俯冲洋壳和沉积物的富Li/K流体交代上覆岩石圈地幔,熔融产生的玄武质岩浆因密度较大,底垫于下地壳底部,形成新生下地壳。北向俯冲的印度岩石圈地幔在早中新世发生板片断裂,导致印度板片下的软流圈物质通过板片窗上涌,引起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了斑岩、花岗闪长岩和镁铁质熔体,沿着构造薄弱带上升形成斑岩、花岗闪长岩和镁铁质包体。.西藏雄村斑岩和闪长玢岩的锂含量分别为28.6145.0 ppm和11.041.8 ppm,δ7Li分别为-3.92.9 ‰和0.34.6 ‰。初步认为新特提斯洋壳与沉积物释放出富Li流体,交代岩石圈地幔,发生部分熔融,形成雄村斑岩和闪长玢岩。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卫生系统韧性研究概况及其展望
黑河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植物水分来源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2A66铝锂合金板材各向异性研究
西藏驱龙斑岩铜矿床铜同位素研究
西藏驱龙巨型斑岩铜钼矿岩浆-热液过渡过程中流体出溶机制研究
西藏驱龙斑岩铜矿床中热液石英脉的锂同位素研究
冈底斯驱龙斑岩铜钼矿的岩浆侵位序列、流体演化与巨量金属富集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