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薄可控金属硅化物的形成工艺及机理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6117609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60.00
负责人:吴东平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复旦大学
批准年份:2011
结题年份:2015
起止时间:2012-01-01 - 2015-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张世理,朱志炜,朴颖华,胡成,葛亮
关键词:
金属硅化物超薄可控晶体管薄膜集成电路
结项摘要

在过去的40多年里,集成电路技术基本上一直遵循着摩尔定律而快速地发展。现在最先进的集成电路技术已经达到32纳米技术代的水平,而集成电路的核心元件金属氧化物场效应晶体管的物理栅长已经缩微到32纳米左右。形成厚度小于10纳米的超薄、可控且厚度可调的金属硅化物薄膜是形成未来技术代极小尺寸晶体管的关键技术。本项目通过研究超薄金属硅化物的自限制饱和形成机理,重点针对超薄可控的硅化镍(NiSi、NiSi2)、镍钴合金硅化物(Ni1-xCoxSi2)和镍铂合金硅化物(Ni1-xPtxSi)的形成机理、工艺技术和薄膜特性进行研究,并着重研究在三维器件结构上形成超薄、均匀、可控且厚度可调的金属硅化物工艺,从而为形成满足未来16、11和8纳米等多个技术代集成电路晶体管中的金属硅化物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项目摘要

集成电路技术基本上一直遵循着摩尔定律而快速地发展。形成厚度小于10纳米的超薄、可控且厚度可调的金属硅化物薄膜是形成未来技术代极小尺寸晶体管的关键技术。本项目通过研究超薄金属硅化物的自限制饱和形成机理,重点针对超薄可控的硅化镍(NiSi、NiSi2)、镍钴合金硅化物(Ni1-xCoxSi2)和镍铂合金硅化物(Ni1-xPtxSi)的形成机理、工艺技术和薄膜特性进行研究,研究采用的一个关键技术方案是在硅衬底上淀积金属层,所述金属层中的金属向半导体沉底扩散,去除半导体沉底表面剩余金属层,最后采用新型微波退火技术形成制备出稳定可控的最薄厚度仅约为2nm的金属硅化物。此外,还着重研究了在三维器件结构上形成超薄、均匀、可控且厚度可调的金属硅化物工艺,采用创新的 HiPIMS技术,将淀积的金属离子化,然后在被淀积的衬底上加载偏压,可以更加有效地将金属离子均匀地引导到衬底表面,使金属淀积在三维结构表面上具有更好的保形性、并进一步在退火后形成更好保形性的金属硅化物。最终,形成满足未来16、11和8纳米等多个技术代集成电路晶体管中的金属硅化物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DOI:10.7498/aps.67.20171903
发表时间:2018
2

金属锆织构的标准极图计算及分析

金属锆织构的标准极图计算及分析

DOI:10.16112/j.cnki.53-1223/n.2019.02.003
发表时间:2019
3

一步法制备生物相容油核微胶囊及其可控释放

一步法制备生物相容油核微胶囊及其可控释放

DOI:10.11949/0438-1157.20201000
发表时间:2021
4

秸秆烘焙过程氯、硫释放及AAEMs迁徙转化特性研究

秸秆烘焙过程氯、硫释放及AAEMs迁徙转化特性研究

DOI:10.11949/0438-1157.20200628
发表时间:2020
5

南昌市冬季大气PM2.5中重金属元素来源分析及健康风险评价

南昌市冬季大气PM2.5中重金属元素来源分析及健康风险评价

DOI:
发表时间:2018

吴东平的其他基金

批准号:61474028
批准年份:2014
资助金额:77.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磁性金属硅化物超薄膜中的厚度诱导金属-半导体转变机理研究

批准号:10774179
批准年份:2007
负责人:成昭华
学科分类:A2007
资助金额:45.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离子束轰击形成金属硅化物的研究

批准号:58670263
批准年份:1986
负责人:李文治
学科分类:E01
资助金额:3.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离子束混合形成自对准硅化物工艺在VLSI中的应用

批准号:68876219
批准年份:1988
负责人:殷士端
学科分类:F0405
资助金额:3.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金属硅化物/硅界面低肖特基势垒形成机理的理论研究

批准号:60876057
批准年份:2008
负责人:车静光
学科分类:F0405
资助金额:4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