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国的快速增长,制定何种政策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持续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问题。尽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被认为具有若干鲜明的制度优势,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迫切的需要学术界做出回答。申请者重点关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首先:决定组织成败和影响组织分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我们解释为什么有的组织发展的很好而有的组织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或一开始发挥了作用后来却走向失败。其次,经过多年发展,农民究竟从合作经济组织中受益多大?不同农户,不同组织成员的受益程度有无差异?受益程度主要取决于什么?对此问题的回答不仅关系到我们是否能正确地看待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国农业与农村发展中的作用,更关系到我们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公平性质的认识。本研究拟采用多案例比较与大样本研究方法对上述问题做出科学回答。
根据计划书,本课题应重点研究以下两方面的问题:1、决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败和影响组织分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2、农民究竟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受益多大?不同农户,不同组织成员的受益程度有无差异?受益程度主要取决于什么?.根据实际调研情况,本课题将研究内容稍做了调整。一、增加了对现实中合作社性质的考察,并解释其成因。这一部分内容也成为本课题最重要的研究内容,因此所得成果也成为本课题最重要的成果。二、在理论研究方面,增加了从社会契约的观点来看待合作社的分析。.除了理论分析,本课题用多案例比较和大样本计量分析两种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调查样本则来自福建、江苏、吉林和四川。其中典型案例研究多达70个,合作社调研数量则有近600家,农户调研数量约800户。.目前已完成的成果包括4篇论文和1篇博士论文。其中论文《合作社的本质规定与现实检视——中国到底有没有真正的农民合作社?》已于2014年7月发表在《中国农村经济》上,并被《新华文摘》2014年第20期“经济”栏目全文转载。论文《合作社与政府:制度性建构优于物资性支持》已被《制度经济学研究》录用,论文《农业企业对农民收入的增益效应——来自于福建漳浦农业企业集群的“自然实验”》已被《中国乡村研究》录用。博士论文《合作社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已通过厦门大学博士论文答辩,并获得清华大学2013-2014年度“清华农村研究博士论文奖学金”资助。.正在撰写的包括约12篇论文和一部专著。.本课题最重要的发现主要是三个方面,一、现实中的合作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合作社,而是空壳组织、公司或“公司+农户”,而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则在于农户的异质性以及现行的政策环境;二、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小农户难以融入大市场”只有在少数情形下才是真实的,在绝大多数情况,市场运行良好,小农户融入大市场并无困难,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存在着众多的农贸批发市场和农产品经纪人以及农资销售商,市场环境接近完全竞争。三、从企业的视角来解释合作社存在着不足,而从社会契约的角度进行解释则可以弥补。企业是追求效率的,并不追求社会公平,因此难以解释为何传统合作社会有“一人一票”的原则。而处于社会契约中的人们则兼顾效率和公平,因而会同时存在“合作社的盈余主要按交易量分”配以及“决策时遵循一人一票”的基本原则。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天津市农民工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的患病及影响因素分析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动物响应亚磁场的生化和分子机制
诚信环境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实证研究——以生猪产业为例
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影响因素与政府扶持机制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农业共营效率研究
农民分化条件下连片特困地区农户经济行为与差异性扶贫策略——基于乌蒙山区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