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肠道损伤是盆腔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射治疗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统计资料显示,其中90%以上出现暂时性的胃肠道功能损伤;50%以上有慢性持久的肠道损伤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制约着肿瘤靶区的辐射剂量。目前的研究结果并未完全揭示这一病理改变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本课题拟通过分析宫颈癌患者放射治疗前后血液、粪便中的蛋白质组和代谢物组的变化,整体、系统、动态地了解放射性肠道损伤患者相关代谢状态,筛选与其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蛋白和代谢标志物,最终联合多个分子标志物预测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建立诊断放射性肠道损伤的分子模型。同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加以综合分析,以便更加全面深入地探讨放射性肠道损伤的分子机制,为更好的探索放射性肠道损伤的防治方法以及对盆腔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本项目观察随访83例接受盆腔放射治疗的宫颈癌患者,共收集11例重度放射性直肠炎患者(阳性组)治疗前后的血清、尿液及粪便标本,并选取病理类型、分期及治疗方法相匹配的另外11例患者作为阴性组。利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蛋白芯片质谱技术(SELDI-TOF-MS)检测分析阳性组和阴性组放疗前后的血清蛋白质谱差异,并利用核磁共振技术(NMR)检测分析阳性组和阴性组放疗前后血液、尿液和粪便的代谢谱差异,基本按期完成了研究计划要点:(1)发现OPN、TTR和VGF等蛋白与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可能有相关性,可作为放射性直肠炎的分子标志物;并且建立了预测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的诊断模型,能以较高的准确度预测其发生;(2)通过阳性组、阴性组放疗前后蛋白质谱差异的对比,发现β淀粉样蛋白A4和骨桥蛋白与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可能密切相关,基因位点分别是APP和SPP1;(3)发现葡萄糖、脂类、缬氨酸、组氨酸等代谢物与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发展可能密切相关,它们一方面可作为代谢标志物预测其发生,另一方面也可为寻求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机制提供新的思路。上述结果为更好地探索放射性肠道损伤的防治方法以及盆腔恶性肿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实验依据。另外,以本项目为依托,共发表论文9篇,其中SCI收录5篇。目前培养在读博士研究生5名。拟于2014年参加2次国际会议,并申报陕西省自然科学奖或科技进步奖。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坚果破壳取仁与包装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气载放射性碘采样测量方法研究进展
放射性肝损伤血清肽组学研究
应用于人类肠道菌群研究的高灵敏度蛋白质组学技术发展
左右侧结肠癌发生、发展差异的比较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
葡萄胎发生、发展中基因印记机制及蛋白组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