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并不缺乏社会公益的基础,但是,来自社会的公益机制还没有大规模启动起来,需要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探索社会公益力量进入公共空间的条件与路径。.研究具体化为:(1)公益类非营利组织(NPO)的"准入通道"(登记注册制度)研究。研究的焦点是准入门槛的高度;公益类NPO遭受拦截、而营利动机的组织却能大量涌入,机制是什么?备案制的成立条件如何?.(2)进入"准入通道"后的运作空间研究。由于公益动机的脆弱性,应当找出一种可持续性的公益行为的激励机制与资源补偿机制;还需要在政府监管、政府的服务购买等几个方面有所突破。.(3)社会成员在打算建立NPO之前的"前准入通道"阶段研究。关注的是社会成员的公益倾向转化为组织化行动的条件。核心问题是,在众多的对社会公益有所需求的场所,建立公益组织的成本甚至超过了奉献于社会本身的成本,为什么会是这样?. 最终,我们需要一个积极作为的公共政策,而不只仅是放宽准入限制。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敏感性水利工程社会稳定风险演化SD模型
多空间交互协同过滤推荐
微公益社会公益价值创造机理和路径研究
我国社会中介组织治理的公共政策研究
面向公共决策的共性技术、公益性技术的筛选标准研究
微公益组织社会资本集聚的动力机制与过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