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猝死(SCD)是威胁生命的重要因素,占全世界每年死亡人数的15%―20%,心肌梗死是SCD最常见的病因。但研究表明, SCD大多数是由致命性快速型心律失常,特别是恶性室性心动过速所致,恶性室性心动过速可引发室颤,心脏停搏及无脉性电活动这才是病人主要的死亡原因。离体研究表明:心肌细胞表面M3受体亚型。M3受体的数量、分布和亲和力异常与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和SCD的发生密切相关。但离体研究有创,需要处死实验动物或者活检取得组织块,只能定量,不能全面反映受体分布和亲和力情况,尤其是离体实验结果可能与活体状态下的真实情况不符。本项目拟针对M3受体设计合成靶向性分子探针,通过分子成像无创、活体、准确、直观揭示急性心肌梗死(AMI)过程中M3受体的变化规律,研究M和M3受体的异常与心肌缺血/梗死的相关性,对于科学预测AMI病人预后,指导临床选择靶向性治疗方案并促进靶向药物的研发有重要意义。
心源性猝死(SCD)是威胁生命的重要因素,占全世界每年死亡人数的 15%―20%,心肌梗死是 SCD最常见的病因。但研究表明,SCD 大多数是由致命性快速型心律失常,特别是恶性室性心动过速所致,恶性室性心动过速可引发室颤,心脏停搏及无脉性电活动这才是病人主要的死亡原因。离体研究表明:心肌细胞表面毒蕈碱性乙酰胆碱受体 M3 受体亚型的数量、分布和亲和力异常与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和 SCD 的发生密切相关。但离体研究有创,需要处死实验动物或者活检取得组织块,只能定量,不能全面反映受体分布和亲和力情况,尤其是离体实验结果可能与活体状态下的真实情况不符。本项目针对 M和M3 受体设计合成靶向性分子探针,通过分子成像无创、活体、准确、直观揭示急性心肌梗死 (AMI)过程中M受体和 M3 受体的变化规律,研究 M 和 M3 受体的异常与心肌缺血/梗死的相关性,对于科学预 测 AMI 病人预后,指导临床选择靶向性治疗方案并促进靶向药物的研发有重要意义。. 通过三年的课题攻关研究,本项目圆满完成了预订研究目标和内容, 取得了预期成果, 主要如下:.1、应用微创介入法成功建立心肌缺血/梗死的大动物模型(犬),获得极高的成功率(100%)和动物存活率(98%)。.2、设计合成了新型SPECT心肌灌注成像探针99mTcN-MPO。该探针较目前临床应用的探针99mTc-sestamibi具有更好的生物学分布特征和心肌灌注成像能力。.3、成功建立了心脏M受体,M3受体活体分子成像方法和策略,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M受体和M3受体的数量、分布和亲和力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4、此外,本项目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M3受体作用机制,针对其下游的心肌细胞缝隙连接蛋白Cx43设计合成了靶向性分子成像探针,实现了重大突破。.本项目共发表SCI论文3篇,核心期刊论文3篇,申请国家级专利1项,申请PCT专利1项,专著2部,获得著作权登记成果2项,培养硕士研究生3名,博士研究生3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 Kronecker 压缩感知的宽带 MIMO 雷达高分辨三维成像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基于Pickering 乳液的分子印迹技术
Wnt 信号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脏磁共振弥散成像研究
适配子MR分子成像对急性心肌梗死后TNF-α/TNFR心室双向重构作用分析
ABR功能受损导致急性心肌梗死预后不良的胆碱能血管生成机制
和肽素作为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生物标志物的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