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黄河下游为研究区,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估和因子叠加法,利用GIS技术,通过构建危险性评估子模型、脆弱性评估子模型、以及损失评估子模型,进而构建符合研究区特点的区域水旱灾害风险综合评估模型。通过对评估结果进行风险区划,不仅对不同级别的风险区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而且将风险等级区划和行政区划相结合,针对不同地区的风险源和区域特点,提出下游地区各市、区和县的具体防灾减灾措施和经济发展计划,从而达到从局部到整体、从自然控制到人为控制,使黄河下游区域的社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本项目的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防灾减灾规划和管理部门提供数量化的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黄河流域被誉为中华名族的摇篮,然而黄河又以水旱灾害频繁和损失惨重而闻名于世。项目从降低黄河下游区域水旱灾害风险的现实需要出发,以河南省和山东省为研究区,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估、因子叠加法、可变模糊集理论、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社会经济数据的空间展布法等,以及3S技术,通过对引发水旱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估,对包括承灾体属性特征和社会承灾能力的承灾体脆弱性进行评估,以及结合灾害经济学理论进行的损失评估,从而构建了符合研究区特点的区域水旱灾害风险综合评估模型。通过对评估结果进行风险区划,结合地理综合分区、行政区划和研究区特点,提出了黄河下游地区针对水旱灾害风险源的具体防灾减灾措施和风险管理对策,从而达到从局部到整体,从自然控制到人为控制,使黄河下游区域的社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项目研究得到的关于危险性评估、脆弱性评估、区域水旱灾害综合评估等的主要结论如下:(1)河南省洪灾风险危险性区划研究结果表明:高风险区主要位于信阳市、驻马店市、漯河市的南部、平顶山和商丘市的东南部、以及开封、商丘、周口三市的交界地;低风险区主要位于三门峡市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洛阳市的西南部和南阳市的西部地区。(2)河南省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990年河南省农业旱灾脆弱度高,2000年脆弱度中等,2008年脆弱度低。低中脆弱度主要集中在豫北、豫中、豫西的平顶山、豫东的开封及豫南的信阳,高脆弱度主要集中在豫西的洛阳、三门峡,豫东的商丘、周口,及豫南的驻马店、南阳部分县市,农业旱灾脆弱性是农业旱灾敏感性和恢复性相互作用的结果。(3)河南省水旱灾害生态风险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行政区划范围内,高风险区面积所占比例为6.64%,主要位于漯河市、许昌市和郑州市的大部分地区;低风险区面积所占比例为19.91%,主要分布在三门峡市、南阳市的西北地区、信阳市的南部地区、济源市的北部地区和洛阳市的西南地区。(4)对山东黄河段沿线区域的洪灾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低风险区占11%,较低风险区占47%,中等风险区占31%,较高风险区占7%,高风险区占4%。在67个县市区中,高风险等级区面积所占县市区主要百分比大于50%的有3个;较高风险等级区有6个;低风险等级区面积所占县市区主要百分比大于90%的有6个。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黄河下游滩区水沙演进与洪水风险评估综合模型研究
区域综合食物安全的风险管理机制研究
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区域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估与示范研究
船舶设计和营运管理中人为因素风险分析与综合安全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