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作为拥有资源配置权的农业微观经营主体的农户有了更多的选择,粮食生产效益低会逐渐失去吸引农户投资的动力,这种替代必将深度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因此,在粮食收入占农户收入构成比例不断缩小情况下,寻求农户投资粮食生产的内在动力,是工业化进程中"增收惠民生"时需要具有预见性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本研究重要意义之所在。本项目基于东北三省农户调查数据,以农户行为研究作为切入点,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户增收为目标,在农业经济学理论、行为经济理论、兼业化理论、生产效率理论和计量经济学理论等理论框架内,从农户收入构成差异的视角解释农户粮作经营行为,探究不同的粮作经营模式形成的内在机理,测度不同的粮作经营模式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深入考察农户种粮行为及其动力机制,最终为政府制定"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的政策服务。
粮食主产区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粮食主产区逐渐北移,目前的13个粮食主产区有7个在北方,占主产区粮食总量的58%。但伴随粮食主产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作为拥有资源配置权的中国农业微观经营主体的农户有了更多的选择,粮食生产效益低会逐渐失去吸引农户投资的动力,粮农会随着非粮收入大幅度增长,将更多的资源投入非粮产业,这种替代必将深度影响到中国的粮食安全。因此,在粮食收入占农户收入构成比例不断缩小情况下,寻求农户投资粮食生产的内在动力,是工业化进程中“增收惠民生”时需要具有预见性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本研究重要意义之所在。在粮食主产区,农户依然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框架内最基本的粮食生产单位和经营决策单元。农户的粮作经营决策直接决定着中国的粮食供给水平和市场供给能力。本项目以农户行为研究作为切入点,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户增收为目标,重点基于农户增收和粮食安全视角研究农户粮作经营行为与粮食生产效率问题。基于粮食主产区发展演变的历史路径,并从农户收入构成差异的视角解释农户粮作经营行为;在界定农户收入构成差异而演化出不同的农户粮作经营模式的基础上,探究其形成的内在机理;考察不同粮作经营模式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深入分析农户种粮行为及其动力机制,为政府制定解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和主产区农户增收问题政策提供参考。.本项目经过三年的项目研究,按照原计划比较顺利进行,比较圆满的完成了规定的研究计划内容。项目从粮食主产区农户粮作生产意愿与行为、粮农销售行为、粮食主产区农户经营效率以及粮食主产区结构和区位优势变化等方面深化了关于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研究内容。在项目研究中发现,主产区内部和主产区之间都有着显著的变异,而这一变化必然显著影响国家粮食主产区政策制定。项目考虑到粮食主产区农户种粮行为的工业化、城市化“效应”的影响,拓展研究了粮食主产区演变和发展的研究内容。项目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拓展与改进了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型,新增加使用了因子分析方法,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函数法和方差分解分析方法以及区位熵模型、ARIMA 模型等。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研究地域特征以及研究的条件限制,该项研究对东北地区、特别是吉林省的研究更为深入,但是结合不同主产省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其他粮食主产省的农户经营行为和效率尚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坚果破壳取仁与包装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
动物响应亚磁场的生化和分子机制
人工智能技术在矿工不安全行为识别中的融合应用
滴状流条件下非饱和交叉裂隙分流机制研究
粮食主产区种稻大户稻作经营行为与政府扶持机制研究- - 以江西为例
建立粮食主产区农户利益补偿机制的实证研究——以榆树、滑县、绥化、宁乡四个产量大县为例
农户粮食生产行为与效率研究:与消费、劳动力供给的联立考察——以河南麦农为例
粮食主产区小农水建后农户参与式管护行为与政府扶持机制研究--以江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