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转血矛线虫是反刍动物的主要胃肠道寄生虫,正常情况下,该线虫感染健康宿主后,通过复杂的免疫逃避机制达到稳定寄生和繁殖。宿主的免疫应答主要依赖于T淋巴细胞,尤其是Th2分泌的细胞因子的调节,但具体的保护性免疫机制尚不清楚。本项目拟通过抑制消减cDNA文库结合微列阵芯片技术进行基因的高通量筛选,获得绵羊感染捻转血矛线虫前后、感染早期与稳定寄生阶段T淋巴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利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KEGG Orthology-Based 注释系统,SignalP v.2.0、TMHMM、WoLF PSORT等进行差异基因表达丰度测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阐明差异基因在捻转血矛线虫感染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探寻免疫相关基因在感染过程中的调控模式,初步探明免疫相关基因可能的生物学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免疫逃避形成的分子机制,为捻转血矛线虫病的免疫防治提供新思路。
捻转血矛线虫感染健康绵羊后,通过复杂的免疫逃避机制达到稳定寄生和繁殖。绵羊主要依赖T淋巴细胞进行免疫应答。本研究通过建立绵羊感染捻转血矛线虫模型,分离了感染后0日龄、3-5日龄、25-30日龄和60日龄以后的T淋巴细胞;通过基因芯片技术,比较了感染后各日龄之间T淋巴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分别在感染后3d vs. 0d、30d vs. 0d、60d vs. 0d、30d vs. 3d、60d vs. 0d和60d vs. 30d比较组中获得了853、242、42、1058、805和102个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它们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GO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功能聚类主要为细胞组分、代谢过程、生物过程调节等,KEGG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信号转导、细胞交流、细胞生长与衰亡、免疫系统过程等途径。对SLC9A3R2、ABCB9、COMMD4、SUGT1、FCER1G、GSK3A、PAK4、SHC1和FCER2等9个特异性表达的重要基因分析显示,它们的功能主要与细胞内稳态维持和免疫反应有关。抗蠕虫感染的重要因子IL-13和galectin-14在感染后60d表达量上升,推测可能与感染后期绵羊彻底清除捻转血矛线虫有关。本研究提供了一系列与绵羊感染捻转血矛线虫后T淋巴细胞反应相关的基因,为进一步探明其免疫应答规律提供了新视角。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An alternative conformation of human TrpRS suggests a role of zinc in activating non-enzymatic function
基于ESO的DGVSCMG双框架伺服系统不匹配 扰动抑制
双吸离心泵压力脉动特性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捻转血矛线虫滞育期幼虫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
捻转血矛线虫发育相关新基因Hcher-1功能研究
山羊捻转血矛线虫病中宿主NLRs通路介导病原分子识别的作用机理研究
捻转血矛线虫Hc-dhs-28基因调控虫体发育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