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先天性静止性夜盲的视网膜ON型双极细胞病理分子机制

基本信息
批准号:81000395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20.00
负责人:沈吟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武汉大学
批准年份:2010
结题年份:2013
起止时间:2011-01-01 - 2013-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陈长征,贺涛,黄偲璇,李菲
关键词:
ON型双极细胞TRPM1视网膜先天性静止性夜盲
结项摘要

先天性静止性夜盲的产生源于视网膜视杆ON型双极细胞的感光信号的传导障碍,目前对于其形成的机理缺乏明确的认识。有研究提示先天性静止性夜盲的瞬变电位蛋白TRPM1水平有关联。我们前期的工作证明视网膜ON双极细胞的终极传导通道即是TRPM1通道,本课题重在研究TRPM1通道在生理状态下被调制的分子机理,通过该研究将有助于揭示先天性静止性夜盲的发病机理,并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全新的思路。本课题拟运用膜片钳电生理技术,分子生化,钙成像技术方法,结合细胞培养技术,从视网膜ON型双极细胞信号传导通道TRPM1入手,研究先天性静止性夜盲产生和被调控的分子机理。

项目摘要

视网膜的信号传递受阻会引起视觉障碍,视网膜的光信号是如何传导是我们长期的研究方向。ON型双极细胞介导了视觉系统的ON型(给光去极化型)的信号通路。ON-双极细胞的树突上表达的是mGluR6的谷氨酸受体,当被激活解偶连以后,下游的G蛋白解耦连,导致其下游的离子通道被关闭。我们在过去的工作中阐明了下游的离子通道是TRPM1离子通道,在本项目的支持下阐明了关闭TRPM1通道的蛋白是G蛋白解耦连后的G betagamma 亚基。运用膜片钳电生理技术,分子生化,钙成像技术方法,结合细胞培养技术,研究先天性静止性夜盲产生和被调控的分子机制,为下一步的基因治疗打下了基础。研究结果发表在PNAS等高影响因子的杂志上,在多个国内国际会议上做大会发言。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DOI:
发表时间:
2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DOI:
发表时间:2016
3

粗颗粒土的静止土压力系数非线性分析与计算方法

粗颗粒土的静止土压力系数非线性分析与计算方法

DOI:10.16285/j.rsm.2019.1280
发表时间:2019
4

低轨卫星通信信道分配策略

低轨卫星通信信道分配策略

DOI:10.12068/j.issn.1005-3026.2019.06.009
发表时间:2019
5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DOI:10.7606/j.issn.1000-7601.2022.03.25
发表时间:2022

沈吟的其他基金

批准号:81270998
批准年份:2012
资助金额:7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81470628
批准年份:2014
资助金额:73.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常染色体显性先天性静止性夜盲致病基因的筛查与致病机理研究

批准号:30470962
批准年份:2004
负责人:胡松年
学科分类:H13
资助金额:18.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靶向电转染Cacna1f基因对先天性静止性夜盲大鼠视觉信号转导转归的研究

批准号:81500724
批准年份:2015
负责人:安晶
学科分类:H1305
资助金额:18.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Orexin对视网膜双极细胞功能的调制及其机制

批准号:31571075
批准年份:2015
负责人:钟咏梅
学科分类:C0904
资助金额:64.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视网膜双极细胞谷氨酸受体的研究

批准号:39800041
批准年份:1998
负责人:张军
学科分类:C0904
资助金额:9.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