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规就业是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十分重要的一种就业模式,中国对此也概莫能外。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非正规就业在中国城镇地区得到了迅猛增长。然而,对非正规就业的系统性研究还较为欠缺。本课题基于多个年份的全国性微观调查数据,研究非正规就业的成因,考察非正规就业者的劳动力市场表现,探讨非正规就业者和正规就业者工资收入差距的背后因素。本项目还将对非正规就业者的工作时间、工作环境等进行分析,从而丰富了对非正规就业者的劳动力市场表现的研究。本课题还通过构造反事实状态,力图估算出非正规就业对收入分配和缓解贫困的影响。历史经验表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非正规就业和正规就业共存的局面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存在。从劳动力市场表现、收入差距与贫困的角度理解非正规就业,不仅能够弥补国内相关研究的不足并丰富国际学术研究内容,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能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课题摒弃了非正规就业者的同质性假定,将中国城镇的非正规就业细分为非正规受雇者和自我雇佣者两类,分析了自选择性在城镇居民选择就业类型的作用,并对不同就业形式的工资差异进行了分解。本课题也分析了非正规就业对收入差距与贫困的影响。本课题还利用面板数据考察了非正规就业的动态变化。. 借助2002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调查数据,本课题估计了就业类型的选择方程、小时工资方程、工作时间方程。本课题在估计小时工资方程时,利用Bourguignon et al. (2007)的方法纠正了选择性偏差,力图得到一致性的估计结果。本课题的研究结果表明,正规就业者和非正规受雇者具有自选择性,而自我雇佣者则没有自选择性。本课题进而运用Bourguignon et al. (2001)的方法,将不同类型就业者的工资收入差异分解成为特征效应、时间效应和就业效应三部分。而时间效应和就业效应则构成了分割效应。分解结果表明,正规就业者和非正规受雇者的工资收入差异主要是由于分割效应导致,而正规就业者和自我雇佣者的工资收入差异则主要由于后者的特征差异所造成的。这也充分说明了对非正规就业者进行细分的必要性。. 本课题采取构造反事实状态的方法,分析了非正规就业对收入分配和贫困的影响。研究表明,非正规就业能够起到缩小收入差距,缓解贫困的作用。. 本课题使用国家统计局的城镇住户调查面板数据,考察了非正规就业的动态变动特征。研究表明,2002年至2006年期间正规就业的比例呈现下降的趋势,非正规就业人员在劳动年龄人口中的比例有所提高,而非就业人员的比重相对较为稳定。就业状态的转移矩阵显示,就业状态具有较强的状态依存性。然而,描述性统计所计算的状态依存可能是虚假的。这一状态依存并非真实的状态依存,而是可能受到个人异质性的影响。因此,本课题在考虑个人异质性的随机效应的基础上,估计了动态多元logit模型,利用该模型的估计系数,计算就业状态的预测转移概率,进而分离出真实的状态依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存在极强的真实状态依存性。真实的状态依存占总的状态依存的82.1%,个人异质性对总的状态依存的贡献仅为17.9%。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收入差距会促进创新吗?——价格效应抑或规模效应
人穷还是地穷?空间贫困陷阱的地统计学检验
农地整治何以促进农户收入增加——基于整治模式和地貌类型的异质分析
收入共享与谈判权力对供应链碳减排决策的影响
民营上市公司组织冗余与创新投入的关系研究
出口贸易、劳动力收入与企业中的非正规就业
不完全劳动力市场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和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理论、实证及其对策研究
多元劳动力市场分割视角下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动态CGE模型与政策研究
人力资本投资及其对中国就业与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