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研究经济转型时期我国居民消费不足、内需不振的原因,重点考察住房、医疗和养老体制改革对居民"消费-储蓄"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首先基于跨国和省际面板数据归纳和提炼出中国居民"消费-储蓄"的典型事实。本课题接着构建了包含住房、医疗和养老体系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对中国居民"消费-储蓄"典型事实提供理论解释,为研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居民消费关系提供一个一般性的理论框架,克服了现有文献理论不足的缺陷。在此理论框架下,课题利用微观家户数据对住房、医疗和养老体制改革与居民消费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以此为基础估计和校准理论模型的相关参数,弥合理论与实证之间的鸿沟,为消费理论本土化做出贡献,也为相关领域的数量研究垫下基础。最后,本研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在统一的理论框架下定量考察各项改革对中国居民消费的影响及其相对重要性,并评估了各种可能政策的有效性,为我国促进内需政策和住房、医疗和养老体制改革提供参考。
本项目研究经济转型时期我国居民消费不足、内需不振的原因。中国居民消费率远远低于世界上其它国家,而且已经低于这些国家历史上的最低值。只有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特殊”因素才有可能解释中国的“超低”消费率。本课题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中国消费不足表现为供需失衡,经济转型过程中住房市场供需不匹配导致我国消费需求呈现结构性不足。福利分房的取消使得城镇居民不得不“为买房而储蓄”。在住房体制改革和城市化等因素释放了大量住房需求的同时,城市土地供给却被严格管制,造成住房价格快速上涨,进一步提高了城镇居民储蓄率。同样,教育/医疗供给管制下的供需失衡导致居民不得不“为教育/医疗而储蓄”。将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机制引入消费理论,弥补了主流经济学理论中生产-消费二分法的局限,拓宽了消费研究的视野,也为中国形成促进内需的长效机制提供了学术基础。第二、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要素市场扭曲和地方政府行为是中国居民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户籍制度抑制了移民消费,金融抑制和金融市场分割恶化了收入分配,降低了低收入群体消费。“重企业投资、轻公共福利”的地方政府政策是产业结构扭曲、收入分配恶化、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影响因素。将经济转型因素纳入标准消费理论,弥补了现有理论只适用于市场经济环境的缺陷,为研究转型国家居民消费行为提供了理论和实证基础,也为理解中国消费不足提供了新的视角。第三、消费需求与收入分配紧密相关,本课题不仅研究了收入分配对消费需求的影响,还从一般均衡视角研究了收入分配和消费需求背后的共同决定因素,发现机会不均等造成了收入分配恶化和需求结构失衡,政府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及由此衍生的一系列扭曲性政策是机会不均等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一般均衡框架下考察需求结构失衡克服了局部均衡研究的片面性,为系统理解中国居民消费行为提供了科学基础。围绕本课题,负责人在《中国社会科学》(1篇),《经济研究》(7篇),《世界经济》(3篇),《金融研究》(2篇)及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等国内外一流经济学刊物发表论文十多篇。负责人受邀在美国经济学年会(AEA)、美国国家研究局-中国经济研究中心(NBER-CCER)年会等国际一流学术会议上宣讲论文,并于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同时被聘为世界银行美国华盛顿总部研究顾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粗颗粒土的静止土压力系数非线性分析与计算方法
拥堵路网交通流均衡分配模型
内点最大化与冗余点控制的小型无人机遥感图像配准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中国城市住房供应模式变迁对居民住房选择行为的影响及经济社会效应
经济转型期中国居民的消费、储蓄行为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经济转型期中国居民预防性储蓄的实证研究
经济转型时期我国农民消费行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