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年约有200万新生儿因母婴传播而在出生时携带HBV,直接影响到出生人口素质。因此,开展乙肝母婴传播易感性的风险识别及干预策略的研究十分重要和紧迫。为了进一步探讨乙肝母婴传播流行的特点、变化规律及易感性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本研究拟从生物医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视角,采用现代流行病学、医学人类学、风险识别、评估和相关统计学方法,探讨生物医学因素(包括病毒和宿主)对乙肝母婴传播易感性的作用及影响和社会文化生态背景与HBV的生物易感性的内在关系及作用,以及流行和传播的变异关系;识别、评估生物医学和社会文化生态因素分别或交互作用对乙肝母婴传播易感性产生的风险程度。据此,进一步分析生物和社会文化生态因素对乙肝母婴传播易感性的交互作用及其影响机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作出干预策略,提出干预模式,以减少新传染源的形成,其结果对促进社会和谐及社会经济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是我国乙肝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而宫内传播由于机制未明,难以阻断,是乙肝母婴传播途径中形成慢性感染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以2012年5月至2014年10月期间进入乙肝母婴传播队列的706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乙肝宫内传播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相关影响因素识别与评估、遗传易感性、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评价和乙肝母婴传播阻断干预模式的建立。本次研究结果显示,44例新生儿发生了宫内感染,宫内感染率为6.23%。孕期HBeAg阳性、孕中期和孕晚期HBV DNA阳性是宫内感染的重要风险因素;且随着孕中期、孕晚期和脐血HBV DNA载量的升高,宫内感染风险不断增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期HBeAg阳性(OR = 6.83, 95% CI: 2.87-16.24)是乙肝宫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剖宫产(OR = 0.23, 95% CI: 0.09-0.55)则是乙肝宫内感染的独立保护因素。与母亲携带CXCL13 rs355687 CC基因型相比,母亲携带CT基因型有助于降低新生儿宫内感染的发生风险(OR=0.25, 95%CI, 0.08-0.82)。此外,CXCR5 rs3922、HLA-C rs3130542及UBE2L3 rs4821116的基因多态性也可能与HBV宫内传播易感性有关联。本研究所建立的logistic回归、决策树和BP神经网络模型均提示孕期HBeAg和分娩方式在乙肝宫内感染风险预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这三种预测模型比较后发现,BP神经网络模型具有一定的优势,故此模型可用于今后乙肝宫内感染风险的实际预测。本研究结果表明,孕期HBeAg阳性和经阴道分娩的孕妇是发生乙肝宫内传播的高危人群,也是预防新生儿宫内感染的重点对象。因此,在孕期应加强对HBeAg阳性孕妇病毒复制情况的监测,有针对性地给予相应的抗病毒治疗,促进HBeAg转阴。对于经阴道分娩的HBsAg阳性产妇,应当加强对其新生儿后续乙肝病毒标志物的监测,以便尽早明确乙肝感染状况和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然而,由于本研究中新生儿乙肝宫内感染例数较少,后续研究中可寻求更多的合作单位,在扩大样本量进一步了解不同区域、不同民族间乙肝母婴传播的差异的同时,对本研究发现的乙肝宫内感染易感性基因位点进行验证并开展相应的功能性实验来揭示其潜在的作用机制。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敏感性水利工程社会稳定风险演化SD模型
基于协同表示的图嵌入鉴别分析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
乙肝母婴传播干预措施的社会经济学综合评价研究
乙肝母婴传播的遗传易感基因与社会文化生态因素的交互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研究
中国儿童肥胖的遗传易感性及预测风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