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KD)冠状动脉并发症已经成为儿童最常见的后天心脏病,合并冠状动脉瘤(冠脉瘤)者治疗棘手,是儿科心血管临床难题,主要原因为冠脉廇的发生机制不清,血管内皮祖细胞(EPC)数量或功能减低所致的冠脉内皮修复障碍可能是其机制之一。本研究拟以CD34/CD133/KDR+为EPC分子标志,流式细胞仪计数KD患儿发病急性期外周血EPC数量;以CD45dim/flk-1/CD34+为小鼠EPC分子标志,测定LCWE诱导的小鼠KD模型外周血EPC数量及骨髓EPC功能,以确定KD急性期EPC的数量及功能改变及与冠脉瘤发生的关系。同时,自同种小鼠骨髓提取EPC,体外培养、标记后回输模型鼠,检测外源性EPC对模型鼠冠脉瘤发生的影响及是否直接参与冠脉瘤修复;通过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检测刺激自体EPC释放对冠脉瘤发生的影响,探讨EPC与KD冠脉损伤及修复的关系,为通过增加EPC治疗KD冠脉瘤提供依据。
川崎病(KD) 是高发于亚裔儿童的发热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其冠状动脉并发症已经成为儿童最常见的后天心脏病,合并冠状动脉瘤(冠脉瘤)者治疗棘手,是儿科心血管临床难题,主要原因为冠脉瘤的发生机制不清,血管内皮祖细胞(EPC)数量或功能减低所致的冠脉内皮修复障碍可能是其机制之一。本研究以CD34/CD133/KDR+为EPC分子标志,流式细胞仪计数KD患儿发病急性期外周血EPC数量;以CD45dim/flk-1/CD34+为小鼠EPC分子标志,测定酪乳杆菌细胞壁提取物(LCWE)诱导的小鼠KD模型外周血EPC数量及骨髓EPC功能,结果显示KD患儿急性期外周血EPC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亚急性期EPC数量较急性期则显著升高;LCWE单次腹腔注射所制备的KD模型冠状动脉病变模拟了KD患儿冠状动脉损伤的形成过程,对不同病程阶段循环EPC数量的检测显示,KD模型小鼠在急性冠状动脉炎症期,外周血中循环EPC的数量显著减少,这一改变一直持续到冠状动脉弹力层发生破坏的阶段,且无论是在冠状动脉急性炎症期,还是弹力层破坏的亚急性期,其骨髓EPC的体外克隆形成能力均明显降低,其增殖、黏附、迁移能力亦存在不同程度的下调,证明KD急性期EPC的数量及功能存在下调,且EPC数量及功能改变及与冠脉损伤发生有关。经反复试验,研究成功采用全骨髓培养的方式分离和扩增了同种小鼠骨髓EPC;外源性EPC经荧光素标记后尾静脉注射KD模型小鼠,发现外源性EPC移植能够归巢到受损伤的冠状动脉内膜层,通过内皮修复显著地抑制弹力层的破坏,同时KD模型小鼠自身EPC的数量和功能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证明EPC参与了KD冠状动脉损伤的修改,外源性EPC移植可以改善KD冠状动脉损伤的程度,达到一定的治疗作用。另外,为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预防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可行性及其对内皮祖细胞动员的影响,研究于第5~9天对KD模型小鼠注射重组人G-CSF,发现CSF能够显著上调循环EPC的数量及骨髓EPC的功能,同时有效阻止冠状动脉弹力层的破坏,从而达到预防KD模型小鼠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的目的。通过本研究初步证实EPC数量和功能的下调与KD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生存在明显的相关性,通过上调EPC数量和功能可以显著减轻或抑制KD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生,为了解KD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伴有轻度认知障碍的帕金森病~(18)F-FDG PET的统计参数图分析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天津市农民工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的患病及影响因素分析
工业萝卜泡菜发酵过程中理化特性及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外泌体调控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
miR-143抑制川崎病血管内皮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在川崎病血管损伤早期的作用及新机制
小檗碱调控川崎病内皮祖细胞再内皮化功能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川崎病血管损伤相关基因的遗传学评估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