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免疫组化法、辣根过氧化物酶法和荧光素双标记法综合研究了穴位与内脏相关的外周神经联系途径。结果表明,穴位与内脏之间有三条外周神经联系途:①通过外周突分叉投射于穴位和内脏的初级感觉神经元而发生直接联系;②通过相邻的分别支配穴位和内脏的交感节后神经元之间形成突触而发生直接联系;③通过初级感觉神经元→交感神经节→节后神经元的中枢外反射环路而发生联系。首次提出了内脏传入神经元的分布特点,并发现胸8-10脊神经节节段是胸、腹、盆腔脏器的共同分布节段。这些结果对解释内脏感觉摸糊、定位不精确、内脏间功能相互影响等生理现象,刺同一穴位对多个脏器、针刺多个穴位对同一脏器发生作用及针灸机理提供了直观的形态学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动物响应亚磁场的生化和分子机制
多源数据驱动CNN-GRU模型的公交客流量分类预测
高龄妊娠对子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发育的影响
基于细胞/细胞外囊泡的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经穴--脏腑外周联系途径的生物化学基础研究
次髎对SUI膀胱尿道功能穴位特异性及外周传出神经研究
与内脏病变相关穴位的组织细胞化学特性研究
外周神经损伤的MRI、病理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