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偏好理论认为人们在经济决策中不仅关注自身的绝对利益,也关注跟他人相比的相对利益。以最后通牒博弈为例,大量实验室和现场研究均表明人们具有不公平厌恶倾向,即宁愿牺牲个人的经济利益,也要拒绝不公平的分配提议。已有神经经济学研究探讨了不公平厌恶的神经机制,发现了前脑岛和背外侧前额叶等关键脑区,但重要脑区的作用尚存在争议,脑区间的相互作用也不清楚,探讨相关因素对不公平厌恶的调节有助于揭示其.内在机制。本项目采用fMRI技术和DCM分析方法,通过操纵个体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的满足与否,探讨个体需要的满足状态对不公平厌恶加工的影响,旨在验证自身需要满足状态影响社会性决策;其调节作用表现在影响了脑区间的功能连接程度,而非激活了不同脑区或影响了脑区的激活强度。本项目从行为模式到神经机制,层层深入地探讨不公平厌恶的认知神经机制,为揭示不公平厌恶如何受需要满足的调节,以及如何在脑内加工提供实证支持。
本课题采用神经科学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需要满足影响不公平厌恶的神经机制。实验一采用最后通牒博弈和独裁者博弈范式考察了社会需要不满足对比社会需要满足的条件下个体的公平决策。结果发现,个体在遭遇不公平对待后,对无辜他人的亲社会行为减少。脑成像结果显示,遭遇不公平对待后,对无辜他人的利他性决策诱发了更强的右侧前脑岛激活,且遭遇不公平对待时右侧前脑岛的激活程度与被试在其后独裁者博弈中的行为变化呈正相关。静息态脑成像结果显示,个体左侧前脑岛的局部一致性程度(ReHo)与其决策偏向呈正相关,左侧前脑岛的局部一致性程度越强,个体越倾向于在遭遇不公平对待后减少亲社会行为。这些结果表明,亲社会行为受社会需要满足与否的影响:与得到公平对待相比,遭遇不公平对待会降低个体对无辜他人的亲社会行为,这种适应性行为的变化与前脑岛的活动有密切关系。实验二采用饮食剥夺的方式操纵生理需要的满足,比较饥饿组和正常进食组被试在公平加工中的决策和脑活动差异。结果表明,饥饿组和正常进食组对不公平分配方案的拒绝率没有差异,但在神经活动上,正常饮食组相对于饥饿组,公平提议和不公平提议均诱发了更强的背外侧前额叶激活,公平提议诱发了更强的壳核、梭状体的激活。而饥饿组相对于正常组,则对接近公平的提议(6/4) 具有更强的背外侧前额叶的激活。这两个实验的结果表明,公平加工具有一定的情景依赖性,社会需要的不满足更易引发决策及大脑活动的差异,丰富了对公平决策加工的神经机制的了解,并为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社会规范遵守提供了一定的实证和理论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敏感性水利工程社会稳定风险演化SD模型
基于图卷积网络的归纳式微博谣言检测新方法
个体经济行为中的社会性因素:以股票投资为例
社会网络中个体违约对其他个体违约行为的影响研究 - 以拍拍贷为例
基于演化博弈的区域旅游合作与冲突治理:以武陵山区为例
中国村镇主体空间行为的博弈研究- - 以武汉市城郊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