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致癌物是肺癌主要原因,化学致癌研究是揭示肿瘤发生机制以及早期诊断和预防的重要环节。新近发现细胞内长链非编码RNA(lincRNA)是基因表达的重要调控因子,与肿瘤密切相关。推测lincRNA在环境化学物致癌中应有重要意义。本项目以环境中广泛存在的苯并(a)芘诱导建立肺细胞癌变模型和小鼠肺癌模型,分析癌变不同时期lincRNA表达谱特征;建立功能研究体系,找出苯并(a)芘诱发癌变中具有重要功能的几种lincRNA,并进一步明确lincRNA作用机制。本研究将揭示lincRNA在苯并(a)芘诱导肺癌变各阶段中动态变化规律及作用,为阐明环境致癌分子机制提供新资料;不仅可为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lincRNA水平上的靶点,更有意义的是拓展了环境暴露致癌生物标志物的探索思路。本项目的开展将把lincRNA这一生命科学最前沿的新内容引入到预防医学学科领域。
本研究以致癌物苯并(a)芘诱导细胞癌变等为模型,探索化学物致肺癌的长链非编码RNA机制。以lncRNA芯片技术及定量PCR等方法,检测了细胞转化及肺肿瘤lncRNA表达谱特征,建立了gain-of-function及loss-of-function功能研究体系,分析了lncRNA表达改变后,细胞增值、凋亡和周期等细胞生物学特征改变,以及细胞软琼脂锚着非依赖性生长与裸鼠体内成瘤实验等细胞恶性表型的变化,鉴定出了lncRNA DQ786227、lncRNA AF118081、lncRNA AK001796、lncRNA LOC728228等长链非编码RNA具有类癌基因样功能,在苯并(a)芘致肺癌变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RNA干扰技术、生物信息学及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等方法,以lncRNA LOC728228为代表,确定了其作用的机制,发现lncRNA LOC728228主要分布于胞浆中,是通过调节cyclin D1的表达而发挥作用。另外,研究还发现小分子非编码RNA miR-497或miR-34a协同作用,通过负性调节cyclin E1抑制癌细胞生长,具有抗癌意义。已完成了原课题研究计划,本研究阐明环境致癌物诱发肺癌发病的非编码RNA机制,为肺癌的早期诊断和基因治疗提供了非编码RNA水平上的靶点。..研究内容已发表论文8篇,其中SCI 论文7 篇,均为影响因子(IF)3以上,IF 6以上的2篇。培养青年骨干老师2名、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5名。课题负责人就本项目研究内容,应邀在国际毒理学联盟第13届国际毒理学大会发言及担任分会场主席,在中国毒理学会第6、7届全国学术大会、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第16届全国学术大会上作大会特邀主题报告及担任分会场主席,课题组化学致癌非编码RNA机制的创新性研究,在国内外毒理学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研究经费按原预算使用完毕,使用规范合理。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低轨卫星通信信道分配策略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Loss of a Centrosomal Protein,Centlein, Promotes Cell Cycle Progression
当归补血汤促进异体移植的肌卫星细胞存活
circRNA在苯并(a)芘诱导肺癌变发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泛素连接酶Ring2在苯并[a]芘致DNA损伤诱发的组蛋白泛素化中的作用
非编码小分子RNA在苯并(a)芘诱导细胞恶变中的作用
叶酸干预对苯并(a)芘毒性作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