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在利用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完成的大豆荚粒性状遗传分析和QTL初步定位的基础上,明确大豆荚粒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加密目标区域的标记并对主效QTL进行精细定位。通过开发新的SSR标记和补充AFLP、SRAP等其它标记,加密目标QTL区域,构建区域性高密度大豆遗传图谱,对已定位目标QTL效应重新进行评价;通过回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结合表型鉴定的方法,构建荚粒性状主效QTL的近等基因系;通过目标区域筛选和表型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对荚粒性状主效QTL的精细定位;通过研究大豆荚粒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明确高产材料(品种)应具有的合理三粒荚和四粒荚比例(与单株荚数的比例)。研究结果可为大豆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也为进一步的目标QTL克隆及功能研究奠定基础;QTL-NIL精细定位的研究方法可为其它大豆数量性状精细定位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荚粒性状是大豆重要的产量构成因子。本项目在利用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完成的大豆荚粒性状遗传分析和QTL初步定位的基础上,在主效QTL区域开发23个SSR标记,构建了荚粒性状主效QTL区域高密度遗传图谱。通过连续回交及自交,构建了一个包含2713个单株的近等基因系分离群体。分析表明,三粒荚比例为62%-74%,四粒荚比例为8%-15%有利用提高大豆产量。利用荚粒性状QTL置信区间内的7个标记对NIL群体进行标记分析,构建遗传图谱,结合荚粒性状表型数据进行QTL定位,二粒荚、三粒荚、四粒荚及每荚粒数QTL均定位在同一位置。大豆荚粒性状QTL位于大豆20号染色体0.12 Mbp的区间,该区间包含9个功能基因,其中5个注释基因,4个未注释基因。研究结果为大豆品种荚粒性状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荚粒性状QTL克隆及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群落植物功能性状的种间和种内变异研究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山核桃赤霉素氧化酶基因CcGA3ox 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涡轮叶片厚壁带肋通道流动与传热性能的预测和优化
气力式包衣杂交稻单粒排种器研制
大豆抗倒伏性状主效QTL精细定位
山葡萄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和抗寒性状的QTL精细定位
月季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及重要性状QTL定位
牡丹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及重要性状QTL定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