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主要研究受玉米大斑病菌侵染后玉米质膜蛋白在组份、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变化及其与玉米抗病性的关系。结果发现,病原菌侵染后寄主质膜蛋白组份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但质膜蛋白磷酸化水平有明显的改变。病原菌侵染后寄主质膜H(+)-ATP酶活性水平有明显提高,其对应的酶蛋白磷酸化水平也有明显的增强,质膜H(+)-ATP酶特异性抑制剂钒盐溶液处理玉米后,可显著地抑制玉米植保索产生等防卫反应,上述结果表明,病原菌侵染后寄主质膜蛋白磷酸化及由此引起的质膜蛋白功能的改变,是植物-病原微生物互作中信号产生与优传导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对阐明植物抗病性分子机制特别是信号产生与传导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丙二醛氧化修饰对白鲢肌原纤维蛋白结构性质的影响
PI3K-AKT-mTOR通路对骨肉瘤细胞顺铂耐药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山核桃赤霉素氧化酶基因CcGA3ox 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玉米对大斑病抗性中防卫基因的研究
玉米大斑病菌的遗传多样性与产生HT--毒素的关系
玉米大斑病菌调控基因StMR1与DHN黑色素合成关系研究
玉米大斑病菌水甘油通道蛋白StFps1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