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背景下区域旅游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及影响机理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41271134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70.00
负责人:汪德根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苏州大学
批准年份:2012
结题年份:2016
起止时间:2013-01-01 - 2016-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张勇,朱梅,李立,章鋆,宋玉琴,冯玉珊
关键词:
空间优化高速铁路空间效应演变旅游空间格局
结项摘要

The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is an indispensable prerequisit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high-speed rail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current "transportation revolution" in the world. The HSR can have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ourism destination. The article uses GIS, SNA, "core-periphery" theory, and plate tourism model space structure theory, and adopts rank-size rule, Theil coefficient, Gini coefficient and Factor Analysis method to study the Jinghu and Wuguang high-speed rail. Moreover, the paper researches the evolution, spatial effect, and space optimization of tourism destination from the point of "space compression", basing on the gravity model of tourism demand-supply. This paper tries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some tourism elements' evolution law by HSR, such as accessibility, tourism resources, tourism flow network, source markets and provincial tourism scale-layout, also the regional tourism spatial effects model of HSR, and the impact mechanism. Thus it may supply theoretical basis for prediction and evaluation of HSR impacts on tourism with national or local level, accordingly provides a scientific basis for rational distribution of national tourism spatial pattern on HSR network era.

交通基础设施是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高铁是当前世界"交通革命"的一个重要标志,对区域旅游业发展及旅游空间格局演变产生重要的影响。本项研究以京沪高铁和武广高铁为案例,借助GIS 空间分析和SNA社会网络分析等技术手段以及"核心-边缘"和板块旅游空间结构等相关理论,使用位序-规模法则、泰尔系数、基尼系数和因子分析等定量方法,并构建旅游需求-供给引力模型,以高铁"时空压缩"效应为研究视角,深入系统进行高铁背景下区域旅游空间格局演化、空间效应以及空间优化模式研究。该项研究尝试解决高铁影响下区域旅游交通可达性、旅游资源、旅游流网络、客源市场、省域城市旅游规模布局等旅游要素空间格局演变规律以及区域旅游空间高铁效应类型及其影响机理等理论与科学问题,为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更为客观地预测和评价高铁对旅游业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为合理布局高铁网络化时代的全国区域旅游空间格局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项目摘要

1、主要研究内容.本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高铁网络下区域旅游可达性格局演变特征;(2)高铁网络下区域旅游空间格局演变特征;(3)区域旅游空间高铁效应及机理;(4)高铁网络下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优化。.2、重要研究结果.(1)高铁网络化下,全国城市可达性空间总体格局呈现交通指向性的 “核心-外围”模式,沿高铁线拉伸形成“高铁廊道”效应,并呈现不规则环状分布格局。某一条高铁线开通后,核心城市可达性等时圈由同心圆形状变为带状,各等级等时圈均沿高铁线向外延伸;且等时圈由高铁前连续紧凑性表现为高铁后的稀疏性、不连续和跳跃性。.(2)高铁使核心城市在相同时间内到旅游资源点数量增多,且拉近了与远程空间范围的旅游资源点距离。高铁开通后居民出游频次增多,一日游和中远程旅游显著增长;自助游和散客游明显增加。高铁开通提高了旅游地的客源市场吸引半径,近程客源市场份额明显下降, 750-1000km空间范围的客源市场增长。武广高铁对湖北省区域旅游空间格局演变中既强化了核心极化作用同时,又增强了边缘核心扩散作用。高铁网络化下城市旅游场强呈现出“多中心”环状发散和“枝状”扩散的双重特征,加剧腹地“蚕食”性和腹地“领地置换”性竞争。.(3)区域旅游空间高铁效应表现为马太效应(虹吸效应)、过滤效应(过道效应)、扩散效应和叠加效应。高铁开通后客源地与旅游地的空间距离已不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旅游地的交通网络密度、旅游资源禀赋和旅游服务接待能力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影响区域旅游空间高铁效应机理。.(4)高铁开通对区域旅游格局发展表现出“双刃”性,如何将消极效应限制最小而将积极效应发挥极致是旅游空间优化措施的基石。高铁网络化下中国城市旅游发展模式为“以点带群,以轴串群,以群托面”的多中心网络化旅游空间发展格局。运用“核心-边缘”理论和“板块旅游”理论,通过节点优化,线状连接和面状拓展等空间优化路径,构建京沪高铁旅游带和武广高铁旅游带。.3、研究科学意义.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全国高铁网将极大促进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本项目研究意义体现在:(1)彰显时代主题,服务国家政策;(2)为重新认识旅游者出游行为规律提供新视角;(3)为区域旅游空间格局重构奠定铺路石;(4)为旅游系统升级优化提供科学依据;(5)丰富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DOI:10.7498/aps.67.20171903
发表时间:2018
2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DOI:10.17521/cjpe.2019.0351
发表时间:2020
3

特斯拉涡轮机运行性能研究综述

特斯拉涡轮机运行性能研究综述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21.09.006
发表时间:2021
4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DOI:10.11821/dlyj020190689
发表时间:2020
5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DOI:10.12054/lydk.bisu.148
发表时间:2020

汪德根的其他基金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全球变化背景下农作物空间格局动态变化与响应机理研究

批准号:40930101
批准年份:2009
负责人:唐华俊
学科分类:D01
资助金额:170.00
项目类别:重点项目
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耕地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

批准号:41701198
批准年份:2017
负责人:李丹
学科分类:D0109
资助金额:24.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虚拟社区情感依恋特征、影响及空间效应研究--以驴友俱乐部为例

批准号:41461030
批准年份:2014
负责人:唐文跃
学科分类:D0110
资助金额:50.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4

旅游发展背景下古镇社会空间变迁的过程与机理

批准号:41371160
批准年份:2013
负责人:苏勤
学科分类:D0110
资助金额:6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