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酸是土壤中含量最丰富的有机P化合物,常占土壤总有机P量的50%以上,在植物P素供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植酸只有在植酸酶的作用下水解成无机磷酸盐,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植物本身没有分泌植酸酶的能力,因此,微生物分泌的外源植酸酶在土壤固相、液相中的活性分配,将决定植酸酶的稳定性和植酸的生物有效性。.本项目以不同pH值的红壤、棕壤、褐土为供试土壤,将其分别脱粘粒和脱有机质后作为参比土壤,以A. niger和P. lycii源植酸酶为供试对象,研究外源植酸酶在土壤固相、液相的活性分配,以探明其活性分配的影响因子和作用机制;利用31P液体核磁共振(31P NMR)技术研究土壤固相、液相植酸酶对两相中有机P组分的影响,以阐明不同存在状态的植酸酶对有机P水解效应及其底物专一性特征。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可为有效调控土壤植酸酶活性进而提高有机P的生物有效性提供理论依据。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磷(P)是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由于无机P容易与土壤中的阳离子反应而降低其生物有效性,有机P的保持和供应能力即愈显重要。植酸是土壤中含量最丰富的有机P化合物,常占土壤总有机P量的50%以上,在植物P素供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植酸只有在植酸酶的作用下水解成无机磷酸盐,才能被植物和微生物吸收利用。植物本身没有分泌植酸酶的能力,而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植酸酶的重要来源。因此,探讨外源植酸酶在土壤固相、液相中的活性分配及其影响因素,对探明植酸酶的稳定性和植酸的生物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鹰潭红壤、辽宁棕壤与褐土为对象,将其分别脱粘粒和脱有机质后作为参比土壤,采用室内培养试验重点探讨了外源植酸酶在土壤固-液相的分配特征、对固-液相有机P的水解效应、对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固-液相植酸酶活性变化的微生物学与酶学机理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外源植酸酶在土壤固-液相活性分配特征不同。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酶活在液相分配比率逐渐降低,固相分配比率升高,但固相酶活升高到一定阶段开始下降。不同土壤比较,固相吸附大小依次为红壤>棕壤>褐土(有机质含量趋势一致);但同一种土壤的不同处理中,脱有机质土壤的固相吸附数值较小,说明粘粒在酶的吸附中起的作用不大;脱粘粒土壤的固相吸附数值介于原土和脱有机质的土壤之间,说明有机质对酶的吸附作用强于粘粒,而原土的固相吸附最大,表明土壤对酶的吸附是有机质和粘粒共同起作用;.2. 添加外源植酸酶后,土壤悬液的蛋白酶和脱氢酶活性变化不同。其中,蛋白酶的活性显著降低,而脱氢酶活性显著增加。表明是微生物而非蛋白酶在植酸酶活性降低中发挥重要作用; .3. 添加外源植酸酶后,液相中有机磷含量显著增加,可能来自液相微生物有机P合成和固相有机P溶解。与液相有机磷变化相比,固相有机磷显著地降低,可能是外源植酸酶对固相有机磷具有一定的水解作用。在三种供试原土中,变化率大小顺序为褐土<棕壤<红壤,同时,在三种不同的处理中,变化率大小顺序为原土>脱粘粒土壤>脱有机质土壤;.4. 外源植酸酶的添加对不同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不同。在8天的培养过程中,红壤酸性磷酸单酯酶活性极显著增加;棕壤磷酸二酯酶活性极显著增加;而褐土碱性磷酸单酯酶活性极显著增加,说明外源植酸酶主要是对占主导地位的磷酸酶产生了影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柚木光辐射前后的抽提物成分
温和条件下柱前标记-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枸杞多糖中单糖组成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2016年夏秋季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威氏棘冰鱼脂肪酸组成及其食性指示研究
植酸酶在肉仔鸡消化道内水解植酸磷适宜作用位点与释放模式的研究
光合碳和外源氮素在土壤-植物系统的分配和稳定机制及其碳氮偶联效应
植酸抗肿瘤生物活性及其机制的研究
转植酸酶基因油菜对有机磷的吸收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