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以稻瘟病和水稻为材料,建立稻瘟病菌和水稻的荧光标记稳定转化株(系),借助多种可视生物学的新技术和方法,在活体细胞状态下,追踪水稻天然免疫的几丁质受体在病原菌侵染过程中与信号分子及分子伴侣蛋白的作用关系和动态变化。预期达成如下目标:1) 通过BiFC-based FRET技术,揭示几丁质受体OsCERK1在成熟过程中与信号分子小G蛋白和分子伴侣蛋白Hsp90,Hop/Sti1的相互作用关系。2) 利用光转化型荧光蛋白Dendra2标记的几丁质受体转化植株和GFP标记的稻瘟病菌,展示几丁质受体在病原菌入侵过程中的实时动态变化。3)利用光转化型荧光蛋白Dendra2标记的几丁质受体转化水稻细胞系,展示几丁质受体对几丁质化合物配体的实时动态反应。本课题研究能够加深对水稻在活体状态下的抗病信号传导机制的认识,为粮食农业生产上的真菌病害防控提供理论指导。
在过去4年中,通过国家基金委资助,该项目虽遭遇不少困难和阻力,但任务书中所涉及的研究目的基本达到,取得一系列实验结果。.研究主体内容主要是建立了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涉及的2种共性技术,筛选获得一批新的用于研究水稻PTI天然免疫的新材料。另外,构建多个目的基因OsCERK1与荧光蛋白融合的瞬时表达载体pUGW1-OsCERK1-Den和稳定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转化日本晴水稻品种获得转基因植株,但该植株会发生自体免疫,限制了部分研究内容的开展。改造了多个含有荧光蛋白的标记的稻瘟病菌株,能够利用其荧光蛋白观察真菌与水稻在基础抗性反应中的动态过程。建立了BiFC-based FRET实验体系的各项操作指标,用于在水稻原生质体的顺时表达系统检测特定蛋白的互作关系。.在人才培养方面,项目主持人2012年入选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5年获得广东省“百名德育教师”和“南粤优秀教师”称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本人指导硕士研究生2名,1名博士研究生已顺利毕业。.在学术交流方面,学术骨干出席国内学术会议9人次,研究生出席国内学术会议6人次,相关研究成果在学术会议上与同行进行了汇报和交流。同时,还邀请了3人次的国际同行到华南农业大学讲学交流。.在项目科研成果方面,我们发表了4篇学术论文,其中SCI论文2篇和一级学报中文论文2篇,上述论文中均已标注国家基金编号(31171350)。此外,我们申请发明专利1项。新增省部级课题2项。.经费使用规范合理,较好地完成了课题任务。由于部分研究内容收到特殊情况的影响,需要调整,结余的约9.9万元预算经费将用于后续的研究支出。.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分形L系统的水稻根系建模方法研究
Performance-based design of all-grade strain hardening cementitious composites with compressive strengths from 40 MPa to 120 MPa
Node-based smoothed radial point interpolation method for electromagnetic-thermal coupled analysis
Adaptive Steering Feedback Torque Design and Control for Driver-Vehicle System Considering Driver Handling Properties
下调SNHG16对胃癌细胞HGC-27细胞周期的影响
蜜蜂球囊菌几丁质酶特性及其在侵染蜜蜂过程中的作用
水稻OsRUS基因家族在UVB信号传导中的功能研究
Harpin在植物中诱导信号传导的受体的研究
叶绿体信号识别颗粒54kD亚基(cpSRP54)在水稻条纹病毒侵染过程中的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