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新疆包虫病特高发及国内外包虫病免疫机制研究的不足,综合现有研究资料和前期实验结果,本项目研究包虫病患者手术前后及临床转归患者Th17细胞变化规律;观察棘球蚴感染小鼠Th17细胞、转录因子(RORγt)、信号分子(STAT3和SOCS3)和相关细胞因子IL-17等在感染小鼠早、中、晚期的动态变化;及体外抗原刺激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并观察包囊周围Th17细胞和IL-17 表达状况,分析Th17细胞与包囊形成及炎症反应的关系,探讨Th17细胞与棘球蚴感染免疫病程的相关性;通过包虫抗原Eg95、EgB对棘球蚴感染宿主Th17细胞和IL-17及其他T细胞增殖影响,分析Eg95和EgB与Th17细胞之间相互关系,阐明包虫不同抗原与宿主免疫应答关系,为提高疫苗保护性效果提供理论依据;并阐明这一新T细胞亚群及IL-17在包虫病发生中所起的作用,为以Th17细胞为靶点的免疫防治包虫病提供一条新途径。
包虫病是新疆地区的严重人畜共患病,为了探讨TH17细胞在包虫病持续性感染中所起的作用,本课题通过用流式细胞术、ELISA、免疫组化技术和QRT-PCR对棘球蚴感染的临床病人和感染小鼠模型的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转录因子进行研究。TH17细胞在感染棘球蚴小鼠的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在感染早期外周血、淋巴结和脾脏中TH17细胞开始升高,感染第6个月达高峰,表明TH17细胞参与了棘球蚴感染。免疫组化显示感染小鼠肝脏中IL-17、TGF-β1、IL-6主要表达部位是肝窦区、胞浆、胞膜及病灶处的生发层周围,感染第3个月IL-17、TGF-β1、IL-6表达最高。QRT-PCR显示T-bet在感染早期增高,感染第2天达高峰后又下降至感染前水平;GATA-3在感染第1个月时明显升高,随后保持较高的水平;ROR-γt在感染第1个月时开始增高,感染第10个月时达最高水平;IL-17自感染早期开始增高,感染第3个月时达高峰后又逐渐降低;TGF-β1在中晚期开始增高,感染第6个月时达高峰;IL-6在感染第1个月时明显增高后又逐渐降低。ELISA检测显示感染小鼠血清IL-17含量随着棘球蚴感染时间的增加呈现不断增高的变化趋势;感染中晚期小鼠TGF-β1明显增高;IL-6在感染小鼠2天后迅速增高;IFN-γ在感染后逐渐增高,感染第3个月达峰值后又缓慢降低;感染小鼠血清IL-4与感染前的含量变化无差异,感染中后期有所增高。IL-17在感染的早中晚期均表达,说明IL-17参与了棘球蚴感染过程;TGF-β1、IL-6在棘球蚴感染过程中起着促进Th17细胞的分化和增殖,在造成肝脏炎症和肝脏纤维化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棘球蚴感染宿主早中期Th1和Th17细胞同时占主导地位,可能起到抗感染免疫的作用;感染的中后期出现Th1向Th2转化,同时伴有Th17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优势分泌,可能加重免疫病理损伤,有利于棘球蚴在体内的生长,加速感染的慢性化进程。棘球蚴感染的临床病人已经进行了手术前和手术后的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检测,ELISA检测了血清中细胞因子IL-17 、TGF-β1和IL-6,并与正常人外周血进行比较,无论是TH17细胞还是其细胞因子均与包虫病发生发展明密切相关。初步发现TH17细胞在包虫病患者外周血中明显增加,TH17细胞与包虫病的关系数据结果目前还在统计分析,其相关论文正在撰写中。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伴有轻度认知障碍的帕金森病~(18)F-FDG PET的统计参数图分析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天津市农民工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的患病及影响因素分析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γδT淋巴细胞在细粒棘球蚴感染中的作用研究
滤泡辅助性T细胞在细粒棘球蚴感染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IL-33-ILC2固有免疫途径在细粒棘球蚴持续感染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AgB在细粒棘球蚴中免疫逃避作用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