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聚居空间演化过程、驱动机制及其社会效应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4147113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80.00
负责人:杨兴柱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批准年份:2014
结题年份:2018
起止时间:2015-01-01 - 2018-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张宏梅,王群,姚国荣,路幸福,曲乐安,徐玉婷,包善驹,方健,孙井东
关键词:
聚居旅游效应旅游地驱动机制演化过程
结项摘要

As a new important developing force, tourism is changing the proceeding on evolution of human settlement in tourism destination irreversibly. Settlement phenomenon in tourism destination becomes the frontier study of tourism geography.With the different stakeholders competition for scarce resources,human settlement development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sustainable use of land resource,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social jus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takeholders, how to explore interaction between temporal-spatial settlement pattern and tourism environment? How to scientifically conduct spatial guidance? The empirical study is conducted in Qiandaohu and Huangshan tourism destination.The project intends to monitor the settlement evolution process and analyze its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in tourism destination ,applying to GIS spatial analysi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This subject explores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original inhabitants,tourism practitioners and travel settlers,builds the driving mechanism model on evolvement of human settlement ,selects and quantifies the contribution of driving elements in the different tourism develoment stages,measures social effects of human settlement develoment.Spatial countermeasures of settlement development are put forward.The project strives to enrich the research content of Tourism Geography and provide typical exampl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ettlement management in tourism destination .

作为新兴的重要发展力量,旅游正在不可逆转地改变着聚居空间演变进程。旅游地聚居现象构成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命题。随着不同主体对稀缺聚居空间资源的竞争,引起土地资源利用、人居环境变化与社会公平发展等问题。如何从利用主体视角,探索旅游环境与聚居空间互动及其深层作用机制?如何科学地进行引导? 本项目拟以千岛湖、黄山为案例,应用GIS空间技术、统计分析法,监测旅游地聚居环境演变过程,研究形态演化规律与布局模式;探究原住居民、旅游从业者、旅游移居者聚居分布格局;揭示旅游影响下典型聚居区演化过程和规律;构建旅游地聚居空间演化的驱动机制模型,甄选、量化不同阶段驱动要素及贡献作用;解析各主体行为交互作用和响应机制;测度旅游地聚居空间演化的社会效应;提出有效管理与功能提升路径。以期深入理解旅游地聚居现象、过程及背后成因,力求丰富旅游地理学理论与方法体系,并为推动旅游地人居环境建设、促进社会融合提供科学依据。

项目摘要

作为新兴的重要发展力量,旅游正在不可逆转地改变着聚居空间演变进程。旅游地聚居现象构成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命题。本项目以千岛湖、黄山为案例,应用实地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方法、GIS空间技术、统计分析法,综览国内外旅游地聚居空间研究的大量相关文献,开展了旅游地聚居研究科学认识,科学地洞悉旅游环境与聚居空间互动及其深层作用机制。辨析了旅游地聚居空间演化经历外部扩展和内部重组双重过程,呈现从非旅游功能向旅游功能转型过程、利用主体聚居面临着分化重组的分布格局、社会空间分异等特征。识别和划分居住社区类型,测算居住社区空间分异度,揭示旅游影响下典型聚居区分布格局。构建了旅游地居民居住舒适性评价的概念模型,对湖泊型旅游地居民居住舒适性进行了测度,验证了概念模型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从居住满意度、社会交往和社会融合等方面,构建聚居空间社会效应指标体系。旅游发展导致了聚居空间社会分异,引致旅游地传统社会关系的裂变分化,进一步影响聚居满意度、社会交往和社会融合。空间社会分异也影响居民的居住偏好和居住意愿的变化。据此,从环境感知、社区参与、地方感、旅游利益感知、旅游成本感知、居住满意度这6个维度,建立了旅游地居民迁居意愿测度指标体系。居民的居住空间经历了到游客的参观空间、商业空间,政府强力协调的文化遗产空间,企业的景观空间等空间杂糅的置换过程。在生态效应方面,采用集对分析法,对案例地系统恢复力进行测度和比较分析。生态和经济子系统脆弱性尤应受到关注,应对能力应注意系统物质资本的积累,避免过多注重社会能力的创造,真正提高系统恢复力。从人口、聚落、土地、企业等角度解析了旅游地聚居影响因素, 提出从不同地域环境下探索旅游地人居环境质量建设路径。较为深入的理解了旅游地聚居现象、过程及背后成因,丰富了旅游地理学理论与方法体系,并为推动旅游地人居环境建设、促进社会融合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DOI:10.7498/aps.67.20171903
发表时间:2018
2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DOI:10.16085/j.issn.1000-6613.2022-0221
发表时间:2022
3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DOI:10.16517/j.cnki.cn12-1034/f.2015.03.030
发表时间:2015
4

特斯拉涡轮机运行性能研究综述

特斯拉涡轮机运行性能研究综述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21.09.006
发表时间:2021
5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DOI:10.12054/lydk.bisu.148
发表时间:2020

杨兴柱的其他基金

批准号:41101154
批准年份:2011
资助金额:23.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旅居型移民的聚居区形成机制及其社会融合研究

批准号:41901190
批准年份:2019
负责人:周雯婷
学科分类:D0109
资助金额:26.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

基于领地理论的乡村旅游地社会矛盾发生机制及其空间分异研究

批准号:41201139
批准年份:2012
负责人:翁时秀
学科分类:D0110
资助金额:23.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生态正义视角下的海岛乡村旅游地空间演化过程、机理与重构

批准号:41901212
批准年份:2019
负责人:王建英
学科分类:D0109
资助金额:24.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

旅游地社会责任概念化、形成及其对旅游地发展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批准号:71203240
批准年份:2012
负责人:粟路军
学科分类:G0314
资助金额:19.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