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突状细胞(DC)通过分泌IFN-I直接调控机体抗病毒免疫的启动。引发DC表达IFN-I的活化信号来自其病毒识别受体,RIG-I 是DC重要的胞内病毒识别受体,其识别信号通过在线粒体外膜上招募下游信号分子形成复合物来逐级传递。这些信号分子的膜定位特征提示细胞中膜的囊泡转运机制可能参与该通路调节。我们前期通过siRNA库筛选发现囊泡转运相关Rab33a蛋白参与DC中RIG-I-IFN-I信号调节。本项目拟通过蛋白印迹、激光共焦、免疫共沉淀、构建活化和抑制型突变体及Rab33a沉默转基因小鼠等手段进一步分析Rab33a的作用机制,明确Rab33a是否通过囊泡转运机制参与调控RIG-I-IFN-I通路,是否与重要信号蛋白发生直接作用。本研究将首次明确囊泡转运机制在RIG-I信号通路中的作用,为深入理解机体调节抗病毒免疫的启动提供新思路,同时Rab33a蛋白可为相关病毒疾病的治疗提供新靶点。
树突状细胞通过分泌IFN-I调控机体抗病毒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启动,RIG-I是树突状细胞重要的胞内病毒识别受体,其通过在线粒体外膜招募信号分子来传递信号。为探讨细胞中膜质转运活动是否参与RIG-I-IFN-I信号途径的传递,我们首先通过大规模siRNA筛选技术发现膜转运相关蛋白Rab33a参与树突状细胞RIG-I-IFN-I信号调节,然后通过构建报告细胞和转录因子蛋白印迹进一步证实Rab33a对此通路的调控作用;其次,我们通过构建活化和抑制型Rab33a突变体明确了Rab33a的调节作用有赖于其GTP酶活性和囊泡转运机制,通过激光共焦观察发现Rab33a可能通过与关键接头分子IPS-1相互作用影响RIG-I信号传递;采用串联亲和纯化技术我们鉴定了Rab33a相互作用蛋白,并选取几种重要差异蛋白Rab19、TCPZ、LETM1进入下一步分析;最后,利用HSV感染模型,我们发现Rab33a影响树突状细胞抗病毒免疫功能。本研究首次明确了囊泡转运机制在RIG-I信号通路中的作用,从新的角度分析了机体抗病毒免疫的启动调节,同时Rab33a蛋白可为相关病毒疾病的治疗提供新靶点。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Intensiv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enhancement of Bi5O7I via coupling with band structure and content adjustable BiOBrxI1-x
The Role of Osteokines in Sarcopenia: Therapeutic Direction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
基于分形维数和支持向量机的串联电弧故障诊断方法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Himawari-8/AHI红外光谱资料降水信号识别与反演初步应用研究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诱导脓毒症调节性树突状细胞异常分化作用与机制研究
补肺益肾方药调控树突状细胞MAPK信号通路治疗COPD的机制
树突状细胞免疫负调节机理研究
cGAS-STING通路在肿瘤放疗中调节树突状细胞迁移和功能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