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明经典方剂有效部位作用机制是从传统中药复方中开发理想新药的前提。本项目在课题组前3个国家基金的基础上,针对逍遥散抗抑郁有效部位作用靶点及分子机制尚不明确的问题,以罗列普拉和逍遥散有效部位为干预药物,以体外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和体内慢性温和不可预知性应激抑郁模型(CUMS)大鼠海马组织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实时定量荧光PCR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中cAMP含量、AC、PKA和PDE4活性、CREB磷酸化水平、BDNF及其受体TrkB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并对测定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在细胞和整体动物两个水平深入探究逍遥散有效部位对 cAMP-PKA-CREB-BDNF信号转导通路中所有相关指标的整体调节作用,寻找出该有效部位抗抑郁作用可能的靶点。该研究模式对于揭示抗抑郁中药作用机制进而筛选出基于中药有效部位及其组份配伍的抗抑郁新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项目对逍遥散抗抑郁有效部位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药效学及化学分析,确定了逍遥散有效部位的方剂组成及提取工艺,即复方柴归方(在逍遥散原方的基础上去掉“白芍”和“茯苓”两味药材)超临界CO2组分。通过建立GC-MS特征图谱和UPLC指纹图谱方法,保证了受试药物质量均一性和稳定性。成功复制了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CUMS)大鼠抑郁模型,并给与复方柴归方超临界CO2组分高、中、低剂量进行干预,行为学结果显示复方柴归方超临界CO2组分发挥了良好的抗抑郁作用,以中剂量效果最为显著;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ISA)和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技术对大鼠海马组织进行cAMP信号转导通路相关物质浓度及蛋白转录水平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复方柴归方超临界CO2组分能够显著激活cAMP信号转导通路相关信号分子的表达水平;采用ELISA技术对大鼠血清细胞炎性因子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复方柴归方超临界CO2组分能够显著降低在模型组中升高的细胞炎性因子水平;通过1H-NMR代谢组学对大鼠血清及尿液进行了代谢轮廓分析,在血清和尿液中分别找到6个差异代谢物,涉及到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以及肠道微生物代谢等。上述研究表明,复方柴归方超临界CO2组分能够通过cAMP信号转导通路、细胞炎性因子和能量、氨基酸、肠道微生物代谢发挥抗抑郁作用。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内点最大化与冗余点控制的小型无人机遥感图像配准
氯盐环境下钢筋混凝土梁的黏结试验研究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PI3K-AKT-mTOR通路对骨肉瘤细胞顺铂耐药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基于“BDNF-mTOR信号通路”的逍遥散有效部位抗抑郁机制研究
逍遥散抗抑郁有效部位的药动学-药效学相关性研究
逍遥散抗抑郁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逍遥散作用于外侧缰核Ca2+-CaM-CaMKII信号通路抗抑郁的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