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的发生发展往往伴随有其对宿主免疫系统功能的抑制。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是一种特化的抗原呈递细胞,具有强大的抗原摄取和处理能力,能够在淋巴结内与幼稚的T细胞相互作用并向其呈递肿瘤抗原,从而诱导对肿瘤细胞具有特异性的免疫应答。DCs发挥强大的免疫功能和基于DCs的抗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是否成功均依赖于其所具备的良好运动能力。DCs的微观流变学特性是其免疫功能和运动能力的结构和功能基础,肿瘤微环境来源的抑制性细胞因子对DCs微观流变学特性的损伤是肿瘤逃脱机体免疫系统监视的可能方式之一。本项目以细胞微观流变学特性为出发点,从交叉学科的角度深入探索肿瘤微环境来源的抑制性细胞因子对成熟DCs运动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和作用靶点,这对深入理解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和提高基于DCs的抗肿瘤免疫的临床治疗效率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肿瘤的发生发展总是伴随着其对宿主免疫系统功能的显著抑制,而肿瘤来源的抑制性细胞因子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是目前所知的机体内功能最强大的抗原呈递细胞,是机体免疫应答的始动者。目前,基于DCs的过继免疫治疗(肿瘤疫苗)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其临床治疗效率还不尽人意,尤其是其在肿瘤宿主机体内的运动迁移能力低下,这就需要进一步从不同的学科去研究影响DCs发挥正常功能的一切因素。肿瘤微环境来源的抑制性细胞因子对DCs功能的损伤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本研究主要从生物物理学、肿瘤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交叉学科的角度研究肿瘤微环境来源的抑制性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ed growth factor-β1, TGF-β1)和白介素10(interleukin-10, IL-10)对成熟DCs的生物物理特性、运动能力和免疫学功能的影响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结果发现,肿瘤微环境来源的抑制性细胞因子VEGF、TGF-β1和IL-10能够损伤DCs的生物物理学特性(电泳率、细胞膜流动性、渗透脆性和粘弹性等)、运动能力、免疫调节和刺激能力、线粒体功能等,并且这些变化与DCs的细胞骨架(F-actin)受到了异常重组密切相关,这可能是肿瘤细胞免疫逃脱机制的一个方面,是肿瘤较弱的免疫原性和基于DCs的抗肿瘤免疫临床治疗效率较低的重要原因,这对进一步理解DCs的生物学行为和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改善基于DCs的肿瘤疫苗的临床治疗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本项目研究结果共发表论文11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篇,国内核心期刊3篇;出版英文学术专著1部;发表会议论文或摘要13篇;本课题负责人获“贵州省第十届青年科技奖”和“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支持计划”各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批“贵州省树突状细胞基础和应用开发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本课题负责人为团队领衔人;培养博士后1名,培养研究生5名,其中获贵州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人次,获贵州医科大学(原贵阳医学院)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人次,本课题负责人获“贵州省优秀硕士研究生导师”称号并晋升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祁连山天涝池流域不同植被群落枯落物持水能力及时间动态变化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卫生系统韧性研究概况及其展望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火灾情况下客流疏散能力评价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细胞外基质维度和硬度对树突状细胞运动能力和免疫学功能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
肿瘤微环境对树突状细胞微观流变特性影响的研究
氨对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
低剂量辐射对树突状细胞迁移能力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