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太阳能光解水制氢是未来氢能的主要来源之一。InGaN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光电极材料,针对目前InGaN光电极量子转换效率较低的现状,申请者提出通过减小光生空穴扩散距离来提高其量子转换效率。在本项目中拟采用氧化铝模板法制备InGaN纳米阵列电极结构,研究不同尺寸纳米孔或纳米棒阵列电极对量子转化效率的影响。弄清纳米阵列光电极中的电荷传输机制,通过空穴捕捉剂等技术研究光生空穴在纳米阵列电极中的传输路径;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相结合,研究表面态对纳米阵列电极/电解液界面电子传输的影响, 为纳米光电极的电荷传输机理研究提供实验基础,也为设计其他新型光电极结构提供参考。
经过本项目研究,弄清了InGaN电极表面态形成机理以及其对表面光生电荷传输过程的影响规律,并且提出了一种简单通用的表面处理方法消除InGaN电极表面偏析相,显著提高了InGaN电极的太阳能转换效率,在400nm波长下的量子效率从15%大幅提升至41%,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Appl. Phys. Lett.上,同时也申请了1项中国发明专利。通过浅能级掺杂、表面复合中心消除,电催化剂修饰等手段,大大提高了BiVO4光电极的太阳能转换效率和光稳定性,并用于天然海水分解制氢,在所有已研究的氧化物光阳极中,在440-480 nm可见光波段范围内具有最高的量子转换效率,是氧化物电极中太阳能分解海水制氢中的最高值,这一进展发表在本领域重要杂志Energy Environ. Sci.上,同时也申请了1项中国发明专利,已获授权。发现了表面电催化剂与电解液对光电极的协同作用,通过选择匹配的电催化剂和电解液实现了Ta3N5光电极转换效率和稳定性的大幅提升,相关研究结果已经发表在Adv. Funct. Mater.杂志上,这一结果对提升光电极的稳定性方面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由于项目申请人在光电化学分解水制氢方面的研究工作,2012年Energy Environ. Sci.杂志社邀请我们课题组撰写了一篇相关的综述,已经在线发表。. 在本项目的资助下,共发表SCI论文10篇,其中影响因子9.0以上3篇,3.0以上9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4项,授权1项;参加国际会议2次,国内会议3次,都做了口头报告;帮助培养博士生3名,圆满的完成了项目当初设定的目标。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柚木光辐射前后的抽提物成分
上转换纳米材料在光动力疗法中的研究进展
自组装短肽SciobioⅡ对关节软骨损伤修复过程的探究
复合氧化物纳米管阵列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光解水制氢性能的研究
(Mo+C)电荷补偿共掺杂氧化钛纳米管阵列三维电极的制备及光电催化制氢性能
基于纳米压印技术的Cu2ZnSnS4@CdS核壳纳米柱阵列光阴极制备及其太阳能制氢研究
光生物制氢中光生化转化和传输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