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70 %的乳腺癌患者可发生骨转移,骨转移至今仍是乳腺癌治疗的重点和难点。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乳腺癌转移过程中发挥中心作用,它能够向肿瘤部位趋化,通过旁分泌的方式作用于乳腺癌细胞,促进乳腺癌细胞向骨转移。因此阻断BMMSCs的诱导过程是防治乳腺癌骨转移的重要途径之一。课题组提出"肾虚骨空"是乳腺癌骨转移的关键病机,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证实了"温肾壮骨"治法和中药能够降低骨转移率,并具有调节成骨与破骨分化平衡,阻止骨转移发展的作用。.本项目基于前期研究工作,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乳腺癌细胞相互作用的角度,以两种细胞共培养体系及乳腺癌骨转移裸鼠模型为研究对象,应用活体成像、免疫荧光细胞化学、Real-time PCR、Western-blot等技术手段探讨"温肾壮骨"小复方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乳腺癌细胞骨转移过程的干预作用及调控机制,为阐释"温肾壮骨"治法的内涵提供新思路和科学依据。
骨是乳腺癌优先转移的部位,超过70%乳腺癌患者最终发展为骨转移。骨转移导致的骨相关事件严重影响了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引起死亡。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BMSCs)受到乳腺癌细胞的招募向肿瘤部位趋化,通过旁分泌的方式作用于乳腺癌细胞,促进其向骨的侵袭和转移。BMSCs与乳腺癌细胞的相互作用成为药物干预乳腺癌转移的潜在靶点。温肾壮骨方是临床防治乳腺癌骨转移的有效方剂,本项目主要以BMSCs与乳腺癌细胞MDA-MB-231BO共培养体系及乳腺癌骨转移裸鼠模型为研究对象,从体内、体外两方面探讨温肾壮骨方抗乳腺癌骨转移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温肾壮骨方含药血清能显著降低向共培养条件培养液侵袭的MDA-MB-231BO细胞数,抑制BMSCs对MDA-MB-231BO乳腺癌细胞的促侵袭作用;温肾壮骨方含药血清能显著抑制共培养状态下BMSCs分泌CCL5、IL17B的水平及乳腺癌细胞中CCR5、IL17BR蛋白的表达。(2)构建稳定表达Luc质粒的MDA-MB-231BO乳腺癌细胞株,并通过BMSCs与肿瘤细胞心室内共注射成功建立用于人乳腺癌骨转移裸鼠模型;温肾壮骨方能显著降低骨转移部位的光量子数及转移灶数目,延缓BMSCs与乳腺癌细胞相互作用导致的裸鼠骨转移程度;温肾壮骨方明显降低骨中肿瘤细胞数,保护骨结构及改善病理学损伤,对BMSCs与肿瘤细胞共注射引起的乳腺癌骨转移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温肾壮骨方能下调骨转移组织中CCL5/CCR5和 IL17B/IL17BR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体内、外研究证实了温肾壮骨方具有明确的防治乳腺癌骨转移效应,其分子机制与干预BMSCs与乳腺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调控相关信号通路有关。.本项目立足于乳腺癌骨转移“肾虚髓空”基本病机,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从BMSCs与乳腺癌细胞相互作用的角度,揭示了临床有效方剂—温肾壮骨方抗乳腺癌骨转移的作用及分子机制,并为发掘“温肾通阳、散结止痛”中医治法的科学内涵提供依据。在本项目研究期间,我们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2篇、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培养乳腺癌防治领域的博士1名、硕士2名,与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高龄妊娠对子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发育的影响
基于抚育间伐效应的红松人工林枝条密度模型
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多模态超声特征和临床病理对照研究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外泌体调控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
温肾壮骨方干预BMSCs促肿瘤EMT化抗乳腺癌骨转移的机制研究
肿瘤组织局部的间充质干细胞影响乳腺癌骨转移的初步研究
温肾壮骨方对乳腺癌骨微转移骨髓血窦龛中休眠肿瘤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间充质干细胞调控肿瘤微环境对乳腺癌化疗耐药影响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