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大地震给羌族人民的家园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到目前受灾的羌族聚居区在物质基础方面的重建已基本实现,人民生产生活已逐步恢复,但精神家园的重建仍是一项综合而复杂、动态可持续的长期性任务。本课题以精神家园重建为目标,运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总结出各历史时期作为精神家园载体的羌族聚落景观的内在机理,并借鉴逻辑分析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建立羌族传统聚落在精神家园建设中的价值体系模型。运用环境心理学的理论,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和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估的方法,通过调研分析建立灾后羌族精神家园与重建的现代聚落环境之间的直接联系。完善并评价价值体系模型,完成羌族聚落景观在灾后精神家园重建中的价值体系建构。
羌族是“5.12”地震中受影响最大的民族,在地震中丧生的羌人占羌族总人口的10%。羌族主要聚居于岷江上游流域,地震摧毁了许多历史悠久的羌族聚落,遭受重创不仅是羌族人民赖以安生的居所、土地等物质基础,更是他们千百年来积淀而成、民族赖以维系传承的精神家园。以精神家园的重建为目标,进一步深化完善羌族文化遗产的资料库,并从居民需求、文化保护和民族传承的角度出发,总结重建经验和评估重建成果,对未来羌族家园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对羌族历史、羌族的人类学研究等方面文献整理,梳理了传统羌族聚落景观产生和发展的历程,提炼出羌族精神家园与聚落景观的关联模型,即心理认知-行为活动-行为空间共同构建的物质与非物质相互融合的家园系统。.第二,通过对大量羌族传统聚落的田野调查,运用测绘、访谈、问卷等方式,收集典型羌族传统聚落的数据信息,图文结合,进一步补充和深化了羌族聚落和羌族文化的基础资料库。.第三,依托环境心理学中的相互渗透理论(environmental transactionalism),分析传统羌族聚落和精神家园相融共生的过程。将传统羌族聚落景观构成的物质要素解析为五大指标,即聚落选址、聚落形态、聚落空间、建筑材料与技术、装饰和符号,这五大要素交互表征着羌族精神家园系统的各个方面,。.第四,对灾后重建的羌族聚落做深入的田野调查,基于聚落选址、重建主体、景观特征三方面因素,将灾后重建的羌族聚落分为五种类型:原址原貌修复型、原址重建传统型、原址改造重建型、异址规划重建型、异址村民自建型。.第五,重点筛选出一批新老寨并存的聚落做比较研究,分析了重建前后聚落景观的变化情况。在田野调查中运用访谈、问卷等方式,分析重建中每种类型聚落景观产生的过程,梳理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交流、民族信仰、精神追求等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对聚落空间需求的变化。.第六,收集整理灾后重建的羌族聚落规划设计资料,总结了灾后聚落重建规划设计的关键技术和重要经验,提出基于灾后价值重构的聚落重建规划思路。.第七,基于以上研究,尝试在实践中找寻以精神家园的保护和重建为目标的规划途径,并由此引申到从认知和方法层面探讨乡村规划实践问题的解决对策。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贝叶斯统计模型的金属缺陷电磁成像方法研究
能谱联合迭代重建在重度肝硬化双低扫描中的应用价值
灾后重建地区的经济韧性测度及恢复效率分析:以汶川地震极重灾区为例
阿克苏河流域地名文化景观分布特征及成因探析
基于无人机影像的草方格生态恢复区植被空间格局演化研究
荒漠景观自然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基于景观选择理论的多尺度聚落动态研究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群系及其景观基因图谱研究
基于灾后评价的龙门山区域聚落景观适宜性研究